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孩子上课坐不住、写作业拖拉、做事三分钟热度……到底是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还是可能患有多动症(ADHD)?
事实上,正常孩子在一定年龄段确实会表现出好动,但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往往更极端,且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控制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下表现,建议尽早到专业机构评估,避免耽误好的干预时机!
一、正常孩子的好动vs多动症,区别在哪?
1.正常孩子的好动特点
有明确目的性:比如喜欢跑跳、爱玩闹,但能安静下来做感兴趣的事(如看动画片、搭积木)。
能遵守规则:在课堂、公共场所虽然可能兴奋,但经提醒后能控制行为。
注意力可维持:虽然容易分心,但对感兴趣的任务(如游戏、手工)能专注较长时间。
2.多动症孩子的典型表现
多动症(ADHD)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且这些症状在多个场景(如家庭、学校)持续存在。
(1)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粗心犯错,丢三落四(如忘记带作业、漏做题)。
难以专注听讲,容易走神,甚至看起来在“发呆”。
逃避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任务(如写作业、阅读)。
(2)过度活跃坐不住,总是不停地扭动、离开座位。
在不合适场合奔跑攀爬(如上课时突然站起来走动)。
话多,难以安静地玩耍。
(3)行为冲动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抢答问题。
缺乏耐心,无法等待轮候(如排队时插队)。
情绪波动大,容易因小事发脾气。
关键区别:
正常好动:孩子能根据场合调整行为,比如在游乐场疯玩,但上课能遵守纪律。
多动症:行为不受控制,即使被批评或惩罚,仍难以改变。
二、多动症不干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但研究表明:
70%的多动症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
未及时干预的孩子,容易出现:
学习困难:因注意力差导致成绩落后,产生厌学情绪。
社交障碍:因冲动、不合群,被同学孤立。
情绪问题:长期挫败感可能引发焦虑、抑郁。
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三、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专业评估?
如果孩子符合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到儿科、儿童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上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症状在家庭、学校等多个场景出现(不仅是“在家调皮,在校听话”)。✅已经明显影响学习成绩、社交或家庭关系。
专业评估通常包括:
医生面诊:了解孩子的发育史、行为表现。
量表评估:由家长、老师填写行为问卷。
注意力测试:通过计算机任务评估专注力。
四、多动症如何治疗?家长能做什么?
多动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科学干预,孩子完全可以改善!
1.专业治疗方式
行为训练:通过正强化、时间管理等改善行为问题。
药物治疗(如必要):帮助提升注意力,减少冲动。
家庭干预:家长学习科学的教养策略。
2.家长日常应对技巧
设定清晰的规则:用简单指令(如“先写完作业再玩”)。
分解任务:把大任务拆成小步骤,逐步完成。
及时奖励:表扬孩子的积极行为(如“今天写作业很专注!”)。
减少干扰: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避免电视、手机干扰。
五、家长常见误区
❌“男孩就是调皮,长大就好了”→多动症不是单纯的调皮,长期不干预可能影响未来发展。
❌“吃药会让孩子变傻”→正规药物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
❌“多动症是因为家长没教好”→多动症是神经发育问题,不是教养方式导致的,但家长的科学引导能帮助孩子改善。
结语:别让“等等看”耽误孩子成长
孩子的行为问题,可能是成长的阶段性表现,也可能是需要关注的信号。早评估、早干预,才能让孩子更顺利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如果您对孩子的表现有疑虑,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