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排名发布】“成长难题” 之儿童强直性脊柱炎:为何容易被忽视?【成都附大强直医院】

成都附大强直类风湿骨科医院

当孩子喊“膝盖疼”“后背酸”时,很多家长的反应是“生长痛”或运动损伤。但对部分儿童来说,这些疼痛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信号。儿童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6-16岁)因发病隐匿、症状与成人差异大,常被误诊或漏诊,等到确诊时可能已出现脊柱或关节损伤。了解这种“特殊类型”的强直性脊柱炎,才能更早干预,避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儿童强直性脊柱炎的“伪装术”是导致漏诊的主要原因。与成人患者以脊柱疼痛为首发症状不同,儿童患者中约80%首先表现为外周关节受累——膝盖、脚踝、髋关节红肿疼痛是常见信号,尤其是单侧膝盖肿胀,可能被误认为“滑膜炎”或“外伤”。有的孩子会出现“晨僵”,但表述模糊,仅说“早上起来腿动不了,活动一会儿才好”,容易被家长当作“睡觉姿势不好”忽略。更特殊的是,儿童患者的脊柱症状出现较晚,可能在发病数年后才出现腰背疼痛,而此时髋关节、骶髂关节可能已出现不可逆损伤。此外,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力和表达能力有限,若疼痛时轻时重,家长容易认为是“孩子娇气”,延误就医时机。临床数据显示,儿童强直性脊柱炎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平均要经历2-3年,部分患者甚至被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导致治疗方向偏差。

儿童强直性脊柱炎的“特殊性”还体现在检查和诊断上。成人患者中HLA-B27基因阳性率约90%,儿童患者虽也常见阳性,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影像学检查(如骶髂关节CT)对儿童的参考价值有限——幼年骶髂关节尚未发育成熟,早期炎症难以通过常规CT清晰显示,往往需要结合MRI(磁共振)才能发现轻微的滑膜炎症。更重要的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炎症不仅损伤关节,还可能影响骨骼生长:髋关节受累的患儿可能出现双腿不等长;脊柱炎症若未控制,可能导致脊柱生长不对称,出现“驼背”或脊柱侧弯,甚至影响身高发育。

儿童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需要兼顾“控制炎症”和“保护生长发育”。避免影响肝肾功能。对病情活动的患儿,生物制剂是更优选择——它能快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阻止关节和脊柱损伤,且不影响生长发育,临床数据显示早期使用生物制剂的患儿,成年后关节功能保留率比晚用者高40%。但需注意,生物制剂可能降低免疫力,患儿需避免接种活疫苗(如水痘疫苗),并预防感染。除了药物,康复锻炼是儿童患者不可或缺的一环: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脊柱伸展运动(如靠墙站立、猫牛式),能保持脊柱灵活性;髋关节活动受限的孩子,可做“青蛙趴”(在瑜伽垫上缓慢打开双腿),防止关节粘连。家长需耐心引导,将锻炼融入游戏(如“比谁站得直”“模仿小猫咪伸懒腰”),避免孩子因枯燥而抵触。

家庭护理的细节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首先要定期监测病情:每3-6个月复查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和关节MRI,及时调整药物;每年测量身高和脊柱弯曲度,早期发现生长异常。其次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关节疼痛可能让孩子不愿参加体育课或集体活动,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并与学校沟通,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跳跃),允许孩子在课堂上适当站立活动。饮食上无需过度“忌口”,但需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如每天500ml牛奶),促进骨骼健康。

儿童强直性脊柱炎虽然“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当孩子出现持续的关节疼痛(尤其是单侧膝盖、脚踝)、晨僵、活动后缓解的腰背不适,且休息后无改善时,家长需警惕,及时带孩子到儿童风湿免疫专科就诊,而非仅看骨科或儿科。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患儿,绝大多数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运动,避免关节损伤和生长发育受限。记住,对儿童强直性脊柱炎来说,“早发现”比“用力治”更重要——童年的关节健康,决定着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特别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急性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的技术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擅长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关节非特异性炎症、家族遗传性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疑难性病症。

擅长:采用微创介导、溶解、氧化关节腔炎症等有害物质,使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有所改善,晨僵、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明显改善。擅长采用先进仪器促修复受损骨质,使关节肿胀,疼痛消失,关节活动障碍消失。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