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普】强直性脊柱炎与抑郁:身心双重挑战的应对策略【成都附大强直医院】

成都附大强直类风湿骨科医院

强直性脊柱炎不只是脊柱和关节的炎症,更可能成为一场“身心拉锯战”。当慢性疼痛、脊柱活动受限与抑郁情绪相互交织,患者往往陷入“疼痛加重抑郁,抑郁又放大疼痛”的恶性循环。这种双重挑战需要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既要控制躯体症状,也要呵护心理健康,才能打破僵局。

一、疼痛与情绪的“双向陷阱”:抑郁为何会缠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抑郁情绪,并非“心理脆弱”的表现,而是疾病本身与生活质量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理角度看,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体内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紊乱——这些物质不仅调控情绪,还参与疼痛感知,其失衡会让人更难忍受疼痛,同时陷入情绪低落。脊柱活动受限带来的“能力丧失感”更具杀伤力:弯腰系鞋带、转身够东西等日常动作变得困难,工作中可能因体力不支被迫调整岗位,甚至社交时因姿势异常产生自卑。有数据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抑郁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群的3倍,其中疼痛程度重、脊柱活动度差的患者,抑郁风险更高。更隐蔽的是,抑郁会反过来“削弱”身体的抗病能力:长期情绪低落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加重炎症反应,使关节疼痛更难控制;同时,抑郁患者往往缺乏动力坚持治疗和锻炼,导致病情加速进展,形成恶性循环。

二、打破循环的一步:识别抑郁的“隐形信号”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抑郁症状常被疼痛掩盖,容易被忽视。以下信号需警惕:情绪上,可能出现持续的低落、兴趣减退(如以前喜欢的活动变得索然无味)、对治疗前景悲观;身体上,除了原有的关节疼痛,还可能伴随失眠(入睡困难或早醒)、疲劳感加重(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行为上,可能刻意回避社交、拒绝就医复查、甚至擅自停用药物。与普通抑郁不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抑郁往往带有“现实性”——即与疾病带来的功能障碍直接相关。。

三、身心同调:应对双重挑战的具体策略

从控制疼痛入手:为情绪“减压”疼痛是抑郁的重要诱因,有效缓解疼痛能直接改善情绪。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快速减轻炎症性疼痛;病情活动期需及时启用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通过控制炎症从根源减少疼痛。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热疗、超声波)缓解肌肉痉挛,减轻脊柱僵硬带来的不适。当疼痛强度从“难以忍受”降至“可接受”,患者会更易保持积极心态,例如一位患者在疼痛缓解后,重新开始每天散步,社交活动也逐渐恢复。心理干预:给情绪“找出口”专业心理支持不可或缺。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调整负面思维——例如,将“我永远好不了”转化为“通过治疗,我能维持现有功能”;学习“疼痛管理技巧”(如正念冥想、深呼吸训练),在疼痛发作时减少焦虑。患者也可加入强直性脊柱炎互助小组,与同类患者交流经验——当听到“我也曾因弯腰困难哭了好几次,但现在学会了用辅助工具”时,会减少“孤独感”,增强应对信心。家人的“有效陪伴”同样重要:避免说“别想太多”“这点痛不算什么”,而是换成“我陪你去复查”“需要我帮你做什么”;鼓励患者参与家庭决策,让其感受到“被需要”,而非“拖累家人”。

直性脊柱炎与抑郁的双重挑战,考验的不仅是患者的毅力,更是应对策略的科学性。通过控制炎症、缓解疼痛、调整心态、恢复功能,多数患者能打破恶性循环,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记住,承认情绪问题并积极求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负责的勇气——当身心不再“内耗”,才能更有力地对抗疾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特别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急性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的技术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擅长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关节非特异性炎症、家族遗传性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疑难性病症。

擅长:采用微创介导、溶解、氧化关节腔炎症等有害物质,使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有所改善,晨僵、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明显改善。擅长采用先进仪器促修复受损骨质,使关节肿胀,疼痛消失,关节活动障碍消失。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