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讯】强直性脊柱炎:为何脊柱会 “强直”?【成都附大强直医院】

成都附大强直类风湿骨科医院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强直”)令人恐惧的特征,就是原本灵活的脊柱逐渐变得像“铁板”一样僵硬,甚至出现弯腰、转身困难。这种“强直”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免疫系统异常引发的慢性炎症,对脊柱关节进行“持续破坏+错误修复”的结果。从医学角度看,脊柱“强直”的过程可以拆解为三个关键阶段。

一、炎症先“攻破”脊柱关节的“保护层”

脊柱由26块椎骨组成,相邻椎骨之间通过“椎间关节”连接,关节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滑膜组织——这层滑膜就像关节的“保护层”,能分泌滑液润滑关节,减少摩擦。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滑膜组织视为“外来入侵者”,调动大量炎症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对其发起攻击。炎症首先破坏滑膜的正常结构:滑膜细胞在炎症因子(如TNF-α、IL-17)的刺激下异常增生,变得肥厚、充血,原本清澈的滑液变得浑浊,甚至出现积液。此时患者会感到腰背部疼痛、僵硬,尤其早晨起床后明显——这就是炎症正在“攻破”关节保护层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炎症有明显的“靶向性”:它尤其偏爱脊柱的骶髂关节(连接脊柱与骨盆的关节)和腰椎关节。这也是为什么患者早期多表现为下腰部疼痛,而非颈部或胸部不适。

二、椎骨间的“连接纽带”被炎症“溶解”

随着炎症持续进展,它会从滑膜蔓延到椎骨之间的“纤维环”和“韧带”——这些结构原本是连接椎骨的“弹性纽带”,能让脊柱灵活弯曲。炎症因子会像“腐蚀剂”一样破坏纤维环的胶原蛋白结构,导致椎骨间的连接变得松弛;同时,韧带在反复炎症刺激下会出现“纤维化”,弹性逐渐丧失。就像橡皮筋长期被浸泡在化学液体中会变硬、变脆,脊柱的韧带也会从“柔韧的连接带”变成“僵硬的纤维条”。此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弯腰时手够不到膝盖,转身时需要整个身体跟着转动。医生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能看到椎骨边缘模糊、韧带钙化的早期迹象,这意味着脊柱的“灵活性基础”已被破坏。

三、错误的“修复”导致椎骨“融合成块”

危险的阶段,是身体启动“过度修复”机制。当炎症造成关节损伤后,人体会本能地调动成骨细胞来修复破损组织,但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这种修复变得“失控”——成骨细胞会在椎骨边缘、韧带附着处过度增殖,形成大量新骨。这些新生的骨骼会逐渐“桥接”相邻的椎骨,就像给松动的零件打上“钢钉”,使多节椎骨融合成一整块。医学上称之为“竹节样变”,因为融合后的脊柱在X光片上看起来像一节节连接的竹子,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更可怕的是,这种融合是不可逆的。一旦椎骨融合,任何治疗都无法将其重新分开。因此,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在“过度修复”发生前控制炎症,阻止新骨形成。

总结:阻止“强直”的关键在“早”

脊柱从灵活到僵硬的过程,本质是“炎症破坏→结构受损→错误修复”的连锁反应。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但只要在早期(炎症阶段)及时用药物(如生物制剂)抑制炎症因子,就能延缓甚至阻止关节融合。对于患者来说,出现下腰背痛、晨僵超过30分钟时,千万别当作“腰肌劳损”拖延,应尽早到风湿免疫科检查(如HLA-B27基因检测、骶髂关节MRI)。毕竟,在脊柱还能活动时干预,远比它变成“铁板”后再治疗更有意义。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特别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急性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的技术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擅长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关节非特异性炎症、家族遗传性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疑难性病症。

擅长:采用微创介导、溶解、氧化关节腔炎症等有害物质,使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有所改善,晨僵、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明显改善。擅长采用先进仪器促修复受损骨质,使关节肿胀,疼痛消失,关节活动障碍消失。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