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手指关节僵硬得像被胶水粘住,连握拳、拿杯子都困难——这种被称为“晨僵”的症状,在很多人看来或许只是“睡觉压着了”“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但医学临床数据显示,若晨僵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且频繁出现,很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在向身体发出“预警信号”。
一、晨僵:类风湿的“典型信号”
晨僵是类风湿关节炎具特征性的症状之一,指患者清晨醒来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的现象,通常在活动后会逐渐缓解。与普通的“起床僵硬”不同,类风湿引发的晨僵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往往超过30分钟,严重者甚至可达数小时;二是多累及双手小关节,如手指关节、腕关节,常呈对称性发作,即左右手同时出现症状;三是伴随其他关节不适,可能同时存在关节肿胀、疼痛或压痛,活动时还可能听到关节摩擦的“咯吱”声。为什么类风湿会导致晨僵?这与关节内的炎症密切相关。夜间睡眠时,人体活动减少,关节腔内的炎性物质无法及时被代谢清除,不断积聚并刺激关节滑膜和周围组织,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粘连,从而引发僵硬感。当早晨开始活动后,血液循环加快,炎性物质被逐渐带走,僵硬症状才会慢慢缓解。
二、别忽视:持续晨僵背后的健康风险
若晨僵持续超过30分钟且频繁出现,往往意味着类风湿关节炎处于活动期。此时,关节内的炎症正在持续损伤关节软骨和骨质,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功能丧失,甚至影响全身健康。临床数据显示,约80%的类风湿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晨僵症状,其中超过半数患者的晨僵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随着病情进展,晨僵时间可能逐渐延长,提示炎症活动度增加。因此,一旦发现晨僵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尤其是伴随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检查,通过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合关节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
三、出现晨僵该怎么办?
若晨僵持续超过30分钟,且连续出现数天,应尽快到风湿免疫科或类风湿专病门诊就诊。早期诊断和干预是阻止类风湿进展的关键,可有效降低关节畸形和致残的风险。一旦确诊类风湿关节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控制疾病进展)、生物制剂(精准抑制炎症因子)等,必要时还可配合物理治疗或康复锻炼,减轻晨僵和关节不适。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一些小方法减轻晨僵带来的不适:睡前用温水浸泡双手,促进血液循环;夜间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凉;早晨醒来后,先缓慢活动手指、腕关节,做握拳、伸展等动作,逐步缓解僵硬;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运动,增强关节灵活性。
晨僵看似是不起眼的“小毛病”,却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暗号”。尤其是当晨僵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时,千万别抱有“忍忍就好”的心态。及时捕捉这一信号,尽早就医、规范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关节损伤进一步加重,守护关节健康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