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介入治疗技术之一。经过20余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人们对TIPS的临床应用价值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
与外科治疗(分流和断流术)相比,TIPS具有创伤性小、技术成功率高、可控制分流道直径、能同时栓塞静脉曲张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关于TIPS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争议。尤其是随着内镜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大多数医院TIPS手术量呈现一种减少的趋势,尽管与内镜治疗相比,TIPS在急诊止血成功率和远期方面有一定优势。对于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下治疗是否真的优于TIPS?限制TIPS应用的“瓶颈”在哪里?在临床上,该如何选择TIPS应用的适应证?
内镜下治疗静脉曲张出血效果优于TIPS?
从治疗原理看,TIPS具有分流(降低门静脉压力)和断流(栓塞静脉曲张)的效果,理应比内镜途径治疗(单纯断流)静脉曲张复发率低,远期好。而临床实践证明,内镜下治疗静脉曲张后,虽然门静脉压力不下降,甚至有所升高,但患者可不再发生出血,肝功能亦不受影响。
近年研究发现,门静脉高压症所致静脉曲张可分为“有害静脉曲张”和“无害静脉曲张”,前者位于食管胃肠道黏膜层,甚至以静脉球形式突出至消化管腔,受消化液腐蚀或食物残渣的机械损伤后易发生破裂出血;而所谓“无害性静脉曲张”则位于消化管外、器官周围、腹膜后及胸腹壁等处,不易或很少发生破裂出血,无须进行干预。内镜下治疗消除了“有害静脉曲张”后可能出现“无害静脉曲张”的代偿,使胃肠道黏膜内的静脉曲张。
TIPS为非选择性分流
TIPS可因分流术后门静脉灌注减少造成肝组织营养不良,发生肝脏萎缩;另外TIPS后肝性脑病亦不容忽视。尽管有学者认为门静脉左支主要接受脾静脉回流,分流门静脉左支可降低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但这一观点尚不被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认可。
因此,对多数患者而言,分流门静脉左支或右支无实质性差别,除少数确实存在脾静脉回流优势外,一般宜根据穿刺门静脉分支的难易程度建立分流道。
分流道狭窄和再狭窄
TIPS后迟发分流道狭窄是指出院后随访期间发现的有临床意义的狭窄。2005年以前文献报告采用金属裸支架支撑分流道术后狭窄发生率从15%-70%不等,产生如此大的差异与随访时间、随访检查方法、诊断标准等有关,也与操作技术、使用支架的类型、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等有一定关系。近年有报告称用覆膜支架支撑分流道术后狭窄阻塞的发生率为5%-15%,但多数随访时间≤2年,远期通畅率仍有待观察。
肝性脑病
TIPS术后的HE发生率比外科分流术后低。初期应用TIPS时,ChildC级肝功能病例较多,HE发生率较高(18%-45%),2005年的几组大样本病例研究报告(用裸金属支架支撑分流道),HE发生率为8%-20%,多数为轻度,经内科治疗后症状消失。近年,覆膜支架的应用虽然降低了分流道狭窄发生率,但HE发生率未降低,对有些患者须采取积极措施,通过阻塞或缩小分流道来改善患者的HE症状。
巨脾所致的高血流动力性门静脉高压症
巨脾所致的高血流动力性门静脉高压症是临床棘手问题之一,无论是内镜下治疗还是TIPS均有较大的难度。从急诊止血角度考虑,TIPS和内镜下治疗均有很高的即刻止血成功率,但复发出血率较高,巨脾、脾功能亢进多不能获得改善。因此,目前对这类患者宜选择外科治疗。
TIPS适应证:
TIPS适应证为:
1、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等)效果不佳者;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反复破裂出血,经多次内镜治疗后仍然不能控制出血者;
3、无内镜治疗条件的重度静脉曲张,无论既往有无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者以及破裂出血风险较高的中重度胃底静脉曲张者,如急救措施有限,应考虑行预防性TIPS;
4、在等待肝移植术期间需要处理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
肝功能Child-PughC级,尤其是血清胆红素、肌酐和国际标准化比值高于正常值上限者,除非急诊止血需要,不宜选择TIPS。对于顽固性腹水患者和布-加综合征患者,应谨慎选择TIPS。TIPS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肝性胸水、肝肾综合征有一定,但证据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