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李勇主任指出,肺部疾病主要分为感染性、慢性炎症性、结构性及其他类型,致病多由内外因共同作用。
一、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侵袭
肺炎: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是主因,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肿瘤患者)或理化损伤(放射性、误吸)人群易发病,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
肺结核:结核杆菌通过飞沫传播,营养不良、HIV感染者等高危,可致肺组织纤维化、空洞,需规范抗结核治疗。
二、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长期不良刺激
慢阻肺(COPD):吸烟(风险增3-5倍)、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是主因,致气道狭窄、肺泡弹性丧失,40岁以上吸烟者需警惕进行性气短。
支气管哮喘:过敏(尘螨、花粉)与遗传(30%-50%家族史)主导,表现反复发作喘息,需长期控制防气道重塑。
慢性支气管炎:吸烟、污染破坏气道黏膜,细菌反复感染引发长期咳嗽、咳痰,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需排查。
三、结构性与占位性疾病:肺组织病变
肺气肿:多与吸烟、粉尘相关,肺泡过度膨胀致换气效率下降,常合并慢阻肺,早期活动后气短需重视。
肺结节与肺癌:90%肺结节为良性,直径>10mm、边缘不规则需警惕恶变。吸烟(风险增4倍)、石棉/氡气暴露是肺癌主因,低剂量CT可早期筛查。
四、致病元凶与预防
诱因:外因(吸烟、感染、污染、职业暴露);内因(免疫力低下、遗传易感性)。
建议:戒烟、戴口罩防污染、接种疫苗、40岁以上每年肺功能+CT筛查,中医调理补肺气、化痰湿增强体质。
李勇主任提醒,持续咳嗽、痰血、气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早干预可有效降低肺部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