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勇主任:30年呼吸病诊疗的“生命守护者”
专家背景与成就
在呼吸内科领域,李勇主任是一位备受尊崇的人物。他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自1990年起便投身于呼吸内科临床诊疗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这30多年来,他凭借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了呼吸疾病诊疗领域的专家。
李勇主任现任成都中医哮喘病医院主任医师,在慢阻肺、肺炎、肺气肿、肺大泡、肺纤维化、尘肺、矽肺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上,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诊疗经验。在呼吸疾病的治疗上,方案精准,效果显著,救治了大量呼吸系统疑难病和危重症患者。
不仅如此,李勇主任还积极投身科研与学术交流。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国家刊物发表论文论著超28篇,还编著了《全科疾病治疗学》《实习医生手册》等专著。为了紧跟国际前沿医疗技术,他多次受邀前往美国、德国等国家考察学习,将先进的诊疗方法和技术带回国内并应用于临床,显著提升了诊疗效率,减轻了患者病痛。他的专业表现获得了广泛认可,多次荣获省科技进步奖、图书提名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荣誉。
患者眼中的“定心丸”
患者对李勇主任的评价极高,“诊断精准、方案科学”是患者们对他的称赞。在一位患者的口中得知,他因长期咳嗽、气短,辗转多家医院都未能明确病因,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折磨。在找到李勇主任后,李勇主任仔细查阅了他的过往病历,深入了解他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和饮食习惯。经过反复思考和分析,为他安排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检查,确诊病因,并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症状逐渐缓解,再后康复出院。他激动地说:“李主任就像我的救命稻草,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李勇主任在危重症救治中表现尤为突出。曾有一位重症肺炎患者,生命垂危。李勇主任带领专家团队,日夜坚守,精心施救。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者出院后,还会经常给李勇主任写信,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李勇主任总是耐心地回复,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
面对肺栓塞这种“沉默的杀手”,李勇主任强调:“早识别、早干预是关键。”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早期发现肺栓塞的迹象,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患者成功战胜了肺栓塞,重获健康。
二、肺栓塞:潜藏在呼吸间的致命危机
肺栓塞,作为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犹如一颗隐匿在暗处的风险,随时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李勇主任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深刻认识到肺栓塞的危害,他指出:“肺栓塞的误诊、漏诊率较高,很多患者在发病初期未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了解肺栓塞的相关知识,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症状识别“三联征”
肺栓塞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这被称为肺栓塞的“三联征”。然而,在实际临床中,仅有少数患者会同时出现这三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出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甚至有些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这就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呼吸困难是肺栓塞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往往会感到呼吸急促、气短,尤其是在活动后症状会更加明显。这种呼吸困难通常是突然发生的,且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胸痛也是肺栓塞常见的症状,多为胸膜炎性胸痛,疼痛性质较为剧烈,患者在呼吸、咳嗽时疼痛会加剧。咯血相对较少见,一般出血量不多,多为痰中带血。
除了“三联征”外,肺栓塞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晕厥、心悸、咳嗽、咳痰、焦虑不安等。其中,晕厥可能是肺栓塞的首发症状,这是由于肺栓塞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心悸则是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律失常引起的。李勇主任特别提醒:“如果出现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气短、胸痛等症状,一定要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高危人群预警
肺栓塞的发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某些特定人群由于自身的生理状态或生活习惯,更容易成为肺栓塞的“目标”。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的人,如长途旅行者、办公室白领等,由于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数据显示,静坐1小时,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10%;久坐90分钟,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久坐对血液循环的不良影响,也提醒了人们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
肿瘤患者由于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液容易凝固形成血栓,同时,肿瘤细胞还可能释放一些促凝物质,进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术后恢复期的患者,尤其是接受大型手术、骨科手术的患者,由于手术创伤、长时间卧床等因素,也容易发生肺栓塞。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盆腔静脉受压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孕妇成为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李勇主任建议:“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血栓风险;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按摩下肢,防止血栓形成。”同时,高危人群在出现疑似肺栓塞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李勇主任亲述:肺栓塞的“救与防”
面对肺栓塞这一严峻挑战,李勇主任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治疗黄金策略
肺栓塞的治疗分秒必争,一旦确诊,需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李勇主任介绍,肺栓塞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介入手术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治疗的基石,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可有效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降低肺栓塞复发的风险。在患者确诊肺栓塞后,李勇主任会尽早为其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血液凝固,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从而避免新的血栓形成。李勇主任强调:“抗凝治疗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患者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根据指标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急性高危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发病6小时内是溶栓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使用尿激酶、链激酶、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可快速溶解肺动脉内的血栓,恢复肺部的血液供应,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李勇主任指出:“溶栓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因此需要严格掌握溶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介入手术则是针对大面积肺栓塞或存在抗凝禁忌证的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李勇主任带领的专家团队熟练掌握了“下腔静脉滤网置入+血栓抽吸”技术,通过介入手段将滤网置入下腔静脉,可有效阻挡血栓进入肺动脉,防止肺栓塞的发生;同时,利用血栓抽吸装置将肺动脉内的血栓抽出,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这一技术已成功救治了多例来自澳门的转诊危重患者,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赞誉。
大咯血的“两难抉择”
当肺栓塞合并大咯血时,治疗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可防止血栓再形成与复发,但抗凝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可能加重咯血;而止血治疗虽能控制出血,但又可能导致血栓进一步扩大,加重肺栓塞。李勇主任指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准的判断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抗凝与止血的利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处理肺栓塞合并大咯血的患者时,李勇主任会首先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栓进展情况。如果患者的出血风险较高,他会果断暂停抗凝治疗,优先采取介入止血等措施,如支气管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出血的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在止血的同时,李勇主任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栓情况,一旦出血得到控制,且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会及时恢复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李勇主任还提到:“在治疗过程中,多学科协作至关重要。呼吸内科、介入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医生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患者的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大咯血和肺栓塞的双重打击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日常防护:远离血栓“无声威胁”
运动处方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当的运动是预防肺栓塞的关键。长时间久坐不动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李勇主任建议,避免久坐,每1小时应起身活动下肢,简单的走动、伸展腿部等动作,都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对于长途旅行的人来说,由于长时间处于狭小的空间内,活动受限,更容易形成血栓。李勇主任提醒,在长途旅行时,可穿着弹力袜,它能对下肢产生一定的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同时,多做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像踩刹车一样,带动小腿肌肉收缩,从而增加下肢静脉血液的流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术后患者也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李勇主任强调,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术后24小时内开始活动。如果因病情限制需要卧床,患者也应主动屈伸下肢,进行腿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每小时进行10-15次,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高危人群管理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的代谢紊乱,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定期筛查凝血功能,以便及时发现血液高凝状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李勇主任建议,慢性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凝血功能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孕妇作为特殊人群,在怀孕期间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增大的子宫会压迫盆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了肺栓塞的风险。李勇主任指出,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凝预防,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同时,孕妇也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