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有这样的困扰:原本只是腰疼,可慢慢地腿也开始疼了,甚至疼得比腰还厉害,走路、站立都成问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成都保髋颈腰椎病研究中心从人体结构与病理机制为您揭开其中的奥秘。
人体的脊柱就像一座精密的“高楼”,腰椎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由椎骨、椎间盘、关节和周围的肌肉、韧带等共同构成。椎间盘则如同一个个“软垫”,夹在相邻的椎骨之间,起到缓冲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和灵活运动的作用。然而,当椎间盘发生退变,或者受到外伤、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影响时,其外层的纤维环就可能破裂,内部的髓核便会从破裂处突出,这就是腰椎间盘突出。
而腿部的疼痛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联,关键在于神经。从脊柱发出的神经,就像一条条“信息高速公路”,它们不仅支配着腰部的感觉和运动,还向下延伸至腿部,控制着腿部的各种生理功能。当腰椎间盘突出后,突出的髓核就像一个“异物”,会压迫到周围的神经根。这些神经根一旦受到压迫,其正常的信号传导就会受到干扰。
神经根受到压迫后,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方面,神经根处的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导致局部缺血、缺氧,进而产生炎症反应,释放出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炎性物质。这些炎性物质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信号,并且这种疼痛会沿着神经的走向向下传导,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腿部出现疼痛,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灼痛或电击样痛。
另一方面,神经根受压还会影响其所支配区域的肌肉和感觉功能。患者可能会感到腿部麻木、无力,就像腿不是自己的一样,走路时可能会发软、打飘,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的行走和站立。而且,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的神经根不同,导致腿部疼痛和麻木的范围也会有所差异。
成都保髋颈腰椎病研究中心提醒,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的腿部症状不容忽视。了解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认识自身病情,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避免因不当行为加重神经受压,从而缓解腿部的不适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