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腰部不适困扰中,腰椎病与腰肌劳损常常被混淆提及。成都保髋颈腰椎病研究中心发现,不少患者因未能准确区分二者,在自我判断病情和后续应对上走了弯路。接下来,我们将从发病根源、症状特点、发展走向三个维度,为大家清晰呈现两者的不同。
从发病的原因剖析,腰椎病是一类涉及腰椎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统称。腰椎作为人体的重要支撑与运动枢纽,由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精密构成。当腰椎因长期劳作、不良姿势、外伤或年龄增长等因素,出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或是骨质增生、腰椎管狭窄等结构改变时,就会引发腰椎病。这些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进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而腰肌劳损则主要聚焦于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的损伤。它多是由于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弯腰搬重物、久坐不动等,使得腰部肌肉持续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受阻,代谢废物堆积,导致肌肉纤维的慢性损伤和炎症反应。
在症状特点方面,腰椎病的症状往往较为复杂且多样。除了常见的腰部疼痛外,由于神经受压,疼痛可能会沿着神经走向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甚至足部,同时可能伴有下肢的麻木、无力感,严重时会影响行走和日常活动。而且,腰椎病引发的疼痛在咳嗽、打喷嚏、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可能会明显加重。腰肌劳损的疼痛则主要集中在腰部,多为酸痛或胀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一般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常不会出现下肢的放射性症状。
从发展走向来看,腰椎病若不及时干预,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突出的椎间盘可能进一步压迫神经,导致神经损伤加重,甚至引发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腰肌劳损若长期得不到改善,腰部肌肉的慢性损伤和炎症会持续存在,可能导致腰部肌肉力量下降,腰部稳定性变差,进而增加腰椎受伤的风险,但一般不会像腰椎病那样对神经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