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这一现代人的“常见病”,几乎困扰过每一个久坐办公、弯腰劳作或运动不当的人。然而,同样是腰痛,背后的原因可能截然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与腰肌劳损,虽症状相似,但病理机制、治疗方式乃至预后均存在本质差异。在成都保髋颈腰椎病研究中心的日常诊疗中,因混淆二者而延误治疗、加重病情的案例并不少见。准确区分腰突与腰肌劳损,是科学康复的重要一步。
病因与病理机制:本质不同
腰突的核心在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弯腰提重物),椎间盘外层纤维环破裂,内部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发放射性疼痛、麻木甚至肌力下降。其疼痛常由神经受压引发,具有“牵涉痛”特点,可能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甚至小腿。
腰肌劳损则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长期过度使用腰部肌肉(如久站、久坐、反复弯腰),或急性扭伤后未康复,导致腰背部肌肉、筋膜及韧带慢性损伤,形成无菌性炎症。其疼痛源于肌肉本身,表现为局部酸胀、僵硬,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无神经放射症状。
症状差异:细节决定诊断
腰突患者常描述“腿比腰更疼”,疼痛沿神经走向分布,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时可能加剧;严重者可能出现足下垂、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而腰肌劳损的疼痛集中于腰背部,呈弥漫性酸痛,按压时疼痛区域明确,无下肢症状,弯腰、久坐后疼痛明显,但平躺休息后多能缓解。
在成都保髋颈腰椎病研究中心,我们强调“早发现、早干预”。若腰痛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无论是腰突还是腰肌劳损,科学诊疗与日常防护(如保持正确坐姿、适度运动)相结合,才能有效守护腰部健康,远离疼痛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