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带状疱疹是一次短暂的不适,但事实上,有一部分人在急性期皮疹愈合之后,仍会长期遭受一种名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困扰。这种疼痛往往表现为持续性的灼烧感、电击样刺痛或刀割般的剧烈疼痛,甚至轻轻碰触皮肤也会引发强烈反应。成都军建医院的张家富主任,在神经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这一疾病的特点和识别有着系统的认知,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产生的慢性神经性疼痛,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下降的人群中。一般来说,皮疹出现后的1至3个月内,疼痛仍未减轻,就需要警惕此类慢性疼痛的形成。它常见于胸部、背部、面部和腰部等区域,疼痛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严重者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
张家富主任强调,这种疼痛并非普通的皮肤瘙痒或伤口不适,而是由神经受损后引发的感觉异常。临床上,这类患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的体验——疼痛部位皮肤看起来并无异常,但触碰时却如针扎火烫般敏感。轻微刺激,比如衣服摩擦、风吹,甚至洗澡时的水流,都可能导致疼痛骤然加重。
此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还常伴有睡眠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烦躁等问题。一些人由于疼痛持续多年,产生焦虑甚至抑郁心理。张主任指出,慢性疼痛不仅是生理层面的问题,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因此,对这种疾病的科学认识,是减轻患者负担的重要一步。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元的持续异常放电,神经传导路径的改变,以及脑部对疼痛信号的异常反应。这就意味着,疼痛的来源不仅是外部皮肤,而是深层神经结构的改变。了解这一机制,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这种疼痛的性质,避免将其误解为皮肤未痊愈或者普通疼痛。
在多年临床中,张家富主任发现,部分患者因疼痛部位隐蔽(如背部、下腹),加之外观皮肤无明显变化,常常被忽视或误判。他建议,当身体某部位在皮疹消退后仍出现持续灼痛或刺痛,应尽早就医进行科学评估。尤其是老年人,应特别关注这类隐性疼痛,因为他们对疼痛的描述可能不够清晰,更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