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无力或瘫痪,患者可能出现嘴角歪斜、闭眼困难、面部表情僵硬等现象。尽管它在临床上并不罕见,但由于发病突然、影响显著,常常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面瘫多由面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面部受凉、局部炎症、机体免疫变化等。它不仅影响面部表情控制,还可能影响到味觉、泪液分泌以及听觉敏感性等功能。有些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耳后疼痛、听力变化或面部轻微抽动等先兆症状,这些信号常被忽略,直至表情肌功能明显异常才引起重视。
张家富主任指出,面瘫的本质是面神经的运动信号传导受阻或受损,导致原本能够控制微笑、皱眉、闭眼等动作的肌肉失去正常功能。这种病变多为单侧性,患者常在镜子中发现一侧脸部动作不对称,甚至在吃饭、喝水时感到食物外溢,眼睛无法闭合等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面瘫的风险。例如,长时间处于冷风直吹环境中、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或机体免疫力下降时,都是面神经易受损的状态。张家富主任提醒公众,面神经位于面部较浅层的组织中,受外界影响较为敏感,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面部保护尤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面瘫不仅是一种生理表现问题,也常伴有一定的心理困扰。尤其是中青年患者,常因面部表情失调而产生社交障碍、自我否定等情绪。张家富主任强调,社会和家庭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及时疏导情绪、保持积极心态,是康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此外,有少数患者在恢复期可能出现“面部抽动”现象,即面部肌肉在非自主状态下出现不规则动作,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加重,而是神经功能重建过程中的暂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