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全称面神经麻痹,是指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功能受到干扰或损伤,导致面部出现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根据病因和表现的不同,面瘫可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两类,其中周围性面瘫常见,常表现为单侧面部表情肌无力或瘫痪。
患者直观的感受是面部表情不对称:一侧嘴角下垂、眼睛无法闭合、额头皱纹消失等。一些人在早晨醒来突然发现漱口漏水或吹口哨困难,也有些人在照镜子时才意识到面部变化。面瘫的发作常令人猝不及防,尤其是在寒冷、劳累、免疫力下降时易发。
成都军建医院的张家富主任长期专注于面神经疾病的研究与临床工作,对于面瘫的分类、发病机制和表现有深入系统的了解。他指出,面瘫虽然表现为肌肉无力,但真正的病变根源在于面神经的传导受阻或功能紊乱。因此,在面瘫的科学评估中,重点是明确神经功能受损的具体位置和程度。
张主任强调,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在症状上有本质区别。周围性面瘫往往影响整个面部一侧,包括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而中枢性面瘫则多表现为下半侧面部无力,上半部分如眼睛与额头则基本正常。这种区别源于神经通路的不同,科学识别对于进一步判断病因至关重要。
在面瘫的恢复过程中,面部表情肌的不对称变化常常引发患者的焦虑和自卑感。特别是职业形象、社交关系、婚姻生活等方面,面部表情作为沟通情绪的重要方式,一旦受到影响,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张家富主任在长期接诊中,始终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鼓励他们科学看待疾病进程,避免因为短期的外貌改变而陷入焦虑。
许多面瘫患者误以为只要肌肉能动就是恢复正常,实际上面神经的功能恢复远比表面表现更为复杂。张主任指出,面部神经支配系统庞杂精密,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协同运动异常、肌肉紧张不协调等现象。因此,对患者的功能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十分必要。
此外,他还提醒公众提高对面瘫早期征兆的警惕,如突发的味觉改变、耳后疼痛、流泪增多等,都可能是面神经功能受损的先兆,早发现、早识别有助于科学应对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