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松养心入选《中国房颤管理指南》!权威循证证实其临床防治优势
房颤(心房颤动)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高复发率和治疗复杂性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临床难题。近期,随着《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的发布,参松养心凭借其扎实的循证证据,成为指南明确推荐用于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及导管消融术后防复发的通络药物。这不仅标志着中医药在房颤防治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全新选择。
权威指南明确推荐:从缓解症状到预防复发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全面整合全球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国临床实践需求。其中,参松养心被明确推荐。指南指出,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可单独使用参松养心维持窦性心律,或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IIa,B级证据)。对于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患者,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参松养心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率。
这一推荐基于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如“参松养心心律失常抑制试验(SS-CAT)研究”证实其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总有效率62.3%,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武汉大学黄鹤教授团队牵头的参松养心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显示,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服用参松养心1年,房颤复发风险降低40%,并显著减少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房颤负荷(发作频次与持续时间),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指南特别强调,在房颤管理中,不建议同时使用两种以上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用参松养心等中药制剂可增加有效性,肯定了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快慢兼治”机制:破解心律失常治疗困境
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作用靶点单一,难以同时应对快速性与缓慢性心律失常,甚至可能引发新的风险(如心动过缓、脏器毒性)。参松养心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整合调节多离子通道及非离子机制,实现“双向调律”: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钠、钾、钙等离子通道异常电流,有效控制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同时,通过改善心脏传导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如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及修复受损心肌细胞,提升缓慢心率。
目前,导管消融术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尤其持续性房颤患者首次术后1年复发率达30%-40%)制约了长期疗效。参松养心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参松养心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证实,消融术后持续服用参松养心1年,首次房颤复发时间显著延缓,且安全性良好(与安慰剂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差异)。
房颤防复发建议:坚持用药+科学生活管理
房颤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需采取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及基础疾病控制相结合的综合策略,除了严格遵医嘱用药外,还要优化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调整:低盐低脂饮食,减少加工食品、咸菜等高钠摄入,降低血压波动及房颤风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及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摄入,提供抗氧化及心脏保护作用。
运动与作息:适度规律运动,选择散步、瑜伽、太极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竞技性或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充足睡眠与规律作息:保证每日6-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房颤发作。
控制基础疾病与风险因素:积极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减少对心脏的损害。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诊,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房颤患者,坚持规范治疗、科学管理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及定期随访,是降低复发风险、改善预后的核心。随着中西医协同诊疗的深入发展,相信参松养心等创新药物将持续助力中国房颤防治水平提升,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回归健康生活。#心脏怦怦乱跳别忽视房颤管理指南新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