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
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胃黏膜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黏膜糜烂。慢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和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嗳气、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1、胃黏膜炎症
胃黏膜炎症是慢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黏膜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黏膜炎症的常见原因,感染后细菌定植于胃黏膜表面,释放毒素和炎症介质,引起局部免疫反应。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出现黏膜糜烂。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2、腺体萎缩
腺体萎缩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腺体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再生能力下降,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可特异性破坏胃底腺体。腺体萎缩会影响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导致消化功能减退。治疗需补充维生素B12,改善营养状况。
3、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替代的病理改变,属于癌前病变。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胃黏膜上皮发生适应性改变,出现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不完全型与胃癌发生关系更为密切。胃镜检查可见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结节状改变。治疗需定期胃镜监测,必要时行黏膜切除术。
4、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和结构紊乱,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早期胃癌难以鉴别,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诊。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和吸烟是主要诱因。治疗需根据分级采取不同措施,轻度可随访观察,中重度需内镜下治疗。
5、胃黏膜糜烂
胃黏膜糜烂是指胃黏膜表层缺损未突破黏膜肌层,多由非甾体抗炎药、酒精或应激因素引起。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伴点状或片状糜烂灶,严重者可出现出血。患者常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需停用损伤因素,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和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促进黏膜修复。
慢性胃炎患者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食物,戒烟限酒。适当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紧张。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持续上腹痛、消瘦、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