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怎么办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通过控制血糖、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定期眼科检查等方式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通常由长期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病程长、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糖:
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原因。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引发渗出、出血等病变。患者需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运动、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等方式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血糖波动。
2、药物治疗:
针对早期非增殖性病变,可选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羟苯磺酸钙、胰激肽原酶等。对于黄斑水肿,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雷珠单抗可减轻水肿。合并高血压者需配合降压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3、激光治疗:
全视网膜光凝术适用于增殖期病变,通过激光封闭缺血区域减少新生血管生成。局部光凝用于治疗黄斑水肿,保护中心视力。激光治疗需分3-4次完成,每次间隔1-2周,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视力模糊。
4、玻璃体切除术:
当发生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可清除出血、解除牵拉、复位视网膜。术后需保持特定体位2-3周,配合气体或硅油填充物辅助视网膜修复。
5、定期眼科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5年后需每年散瞳查眼底,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即应开始筛查。检查项目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出现视物变形、飞蚊症加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低升糖指数饮食,每日摄入绿叶蔬菜300-500克,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每3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评估肾功能。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糖控制。出现视力变化时避免自行揉眼或使用眼药水,及时到眼科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