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及院内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和院内获得性肺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肺部感染,主要区别在于感染地点和病原体种类。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感染的肺炎,通常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病原体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是指在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多由耐药性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
1、感染地点:
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生在非医疗机构环境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病原体后发病。院内获得性肺炎则发生在住院期间,患者因长期卧床、使用呼吸机或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在医院环境中感染。
2、病原体差异:
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这些微生物对常规抗生素较敏感。院内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多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株,治疗难度较大。
3、易感人群:
社区获得性肺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儿童和老年人风险较高。院内获得性肺炎主要影响重症监护患者、术后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这类人群防御能力较弱更易感染。
4、临床表现:
两者均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典型肺炎症状。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因基础疾病影响,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意识改变或呼吸困难加重,需通过影像学和微生物检查确诊。
5、治疗原则:
社区获得性肺炎多采用门诊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等。院内获得性肺炎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特殊抗生素,必要时需联合用药并延长疗程。
预防肺炎需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对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住院患者应严格手卫生,尽早下床活动,医护人员需规范操作以减少医源性感染。出现持续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