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什么
休克补液需遵循先快后慢、先晶后胶、见尿补钾的原则,具体实施需根据休克类型调整。补液原则主要有快速扩容、液体种类选择、监测指标、补液速度控制、并发症预防。
1、快速扩容:
休克早期需在30分钟内快速输注晶体液20-30毫升/公斤体重,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失血性休克需同时配血准备输血,感染性休克需在1小时内完成初始复苏。儿童患者可按10-20毫升/公斤分次推注。
2、液体种类选择:
首选平衡盐溶液如乳酸钠林格液,避免大量使用生理盐水以防高氯性酸中毒。胶体液适用于严重低蛋白血症或大出血患者,羟乙基淀粉等人工胶体需限制用量。出血性休克血红蛋白低于70克/升需输注红细胞。
3、监测指标:
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厘米水柱,平均动脉压保持65毫米汞柱以上。观察尿量达0.5毫升/公斤/小时提示灌注改善。严重休克需监测血乳酸水平,2小时内乳酸下降≥20%说明复苏有效。
4、补液速度控制:
初始复苏后调整输液速度为维持性补液,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速度。创伤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收缩压维持在80-90毫米汞柱即可。老年患者警惕输液过量导致急性肺水肿。
5、并发症预防:
大量补液需监测电解质防止稀释性低钠血症,每输入1000毫升液体补充10%氯化钾10-20毫升。输血时注意体温维持,库存血需加温后输注。长期休克患者需预防腹腔间隙综合征。
休克复苏期间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每小时出入量。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休克纠正后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康复期进行渐进式活动训练,卧床患者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关注远期多器官功能障碍风险。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创伤后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