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两会医疗卫生“高频词汇”

2015年全国两会即将落幕,医卫界的代表委员们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医学人才培养、基层医疗服务建设、慢病防控、健康服务等话题的讨论热度丝毫不减。会上,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会下也议论风生。本报不但派出记者采访业内专家,听取他们对医改的真知灼见,健康报微信也发出网络调查问卷,得到众多网友积极回应。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

先要明晰公益性

公立医院改革是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难度较大的任务。在多日的讨论中,代表委员们表示,正确认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必修课。

“第一个误区是,很多人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等同于慈善。这是造成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也会制约公立医院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林野指出,医院的公益性是不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的,是一种向社会提供的各类医疗产品或医疗服务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享受或从中受益的行为属性。这一行为的本质是通过有偿的医疗产品或医疗服务,满足公共利益。

“当前我国有2万多家公立医院,政府没有能力包下来,政府投入仅占每家医院维持运转费用的7%~10%,公立医院的运营发展基本取决于自身的医疗收入积累,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改善。”林野说。

林野说,第二个误区是,很多人认为,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只有通过公立医院来实现,民营医院和市场机制无法保障公益性。事实上,医疗卫生事业的终极目的不是公益性而是促进健康,因此,公益性应该是所有医疗机构的基本社会属性。

“把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的定位对立起来,就造成了政府决策者迟迟不肯开放社会办医大门,甚至拒绝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全国政协委员、辽宁何氏医学院院长何伟表示,营造医疗机构良性竞争环境,能促进一些公立医疗机构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医疗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医疗腐败,从而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深入。

“公益性体现的是要求以治病救人为责任,积极参与突发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卫生救援,进行急诊救助,加强对口支援等。”林野说。

关键词:医疗保障

建立多元化医保模式

一个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一方面满足各人群的健康保障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监管供方行为,引导患者就医流向、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破除以药补医,助推公立医院改革深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代表委员们认为,我国医疗保障管理体制亟须提速。

农工党中央提出,当前医保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保障效能体现不足,尤其是罹患重大疾病时,个人负担仍显沉重,尚未从根本上缓解部分困难群体因病致贫问题;综合监管作用明显滞后,由于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使其对不当医疗行为的监管不力、多个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并存且更新缓慢、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滞后等。这些观点在代表委员们中间形成共识。

“当前医保定点模式就是急需破除的。”林野表示,当前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保模式地位尴尬,内外矛盾重重。“所有病都得看,首诊负责,不能推诿,365天开诊,大医院医务人员超负荷劳动,苦不堪言,难以长期维持。”

林野说,要鼓励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医保服务体系,打破鼓励社会办医和医师多点执业的“玻璃门”,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应该改变目前以医疗(门诊或住院)、药品(基药或非基药)、病种(医保内或非医保内)等单元进行医保管理的方式,实行以费用控制为核心的基本医保管理方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杨金生建议,针对个人制定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封顶线,细化门诊和住院的报销规范,改变目前以病种、药品等进行审核报销的现状。

何伟提出,可以将医保制度与信用贷款政策相结合,建立个人医保信用贷款系统,形成一种看病前贷款,看病后报销,“花明天的钱治今天的病”的新模式,以此弥补我国目前医保制度的不足。

对于代表委员们呼吁的“三保合一”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在参加医卫界别联组会议上回应称,今年计划先把城市职工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起来。“即便人员、体制短期内难以合并,但工作也要先合起来”。

关键词:卫生法治

为医务人员撑起保护伞

作为社会关注度始终不减的热点问题之一,医患关系还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与会代表委员们普遍提出,由于医疗纠纷事件的各个环节都潜伏着矛盾激化的风险,急需为医务人员撑起法律保护伞。

全国人大代表、苏北人民医院院长王静成表示,现行调节医患关系的法律制度存在位阶低、效力弱、调整范围窄、操作性差、执法不严、适用法律混乱等问题。尽管一些法律条款明确规定了对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措施,但大多只是参照执行,且散见于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适用性较差。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持的调解一直是解决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途径。王静成提出,为了减少医闹的发生,建议各省出台法规,规定医疗纠纷赔付金额达到一定额度,必须要通过调节来解决,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医闹的产生,让索赔程序走上合法合理的道路。

王静成说,医疗纠纷案件复杂性强,解决难度大,普通法官往往缺少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很难保证审理判决的质量。鉴于医疗纠纷案件的特殊性,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医疗纠纷案件审判庭,培养和配备专业法官,承担医疗纠纷案件的审理。

王静成说,媒体的失实报道,会对医院造成负面影响,应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媒体要对医院进行名誉恢复及经济上的赔偿,对给医院造成损害的记者,医院也要运用法律武器讨回公道。

关键词:强基层

“软实力”建设是绕不开的话题

“分级诊疗制度难以真正落地的症结在于基层的‘软实力’不强,也就是人才匮乏。”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的看法,代表了众多两会代表委员的心声。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表示,由于社会认同度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院长尚红介绍,中国医院协会对全国86家县级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2012年,共有9392名医务人员离开县级医院,平均每家县级医院每年流失20人~30人,其中以临床医师流失为主,70%去了上级医院或经济发达地区。

如何能留住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文志表示,首先要提高基层医生的福利待遇以及生活保障水平,其次要让他们在学术发展方面看到希望。李文志建议,应建立医院间的人员互派交流机制,强化基层医生的毕业后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科大学校长孙涛建议,在职称评聘上要提高基层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所占比例,给基层医务人员更多的职称晋升机会,尤其要针对贫困落后地区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让医务人员有留在基层服务的积极性。

对于如何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的人才队伍,瞿佳建议,探索和实践从在校培养、到入职使用、再到在职培训的基层全科医生“国标省统、县管乡用、规范培训”队伍建设模式。

所谓国标,即制定《国家全科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标准》,明确对全科医生的要求和培养方式;所谓省统,即由省招办组织全科医生专业统一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所谓县管,即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由县级医院接收,并指定到相应区域医疗联合体工作,编制落在县级医院。所谓乡用,在以县级医院为主导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内,根据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情况,由县级医院统筹轮派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全科医生入驻乡镇医疗机构工作。

关键词:养老服务

医、养、财一个也不能少

顶层设计不到位,政出多门,九龙治水,政策碎片化,难以统筹是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物信号传导研究室主任王红阳表示,需要政策导向,多方出资,社区组织,医养结合,形成信息化、链接式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最终实现以居家、社区养老为基础的中国养老模式。

当前医养结合的工作方针,体现了医疗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而当务之急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队伍,让他们持证上岗。王红阳说,一方面要重视基层卫生学校“专升本”的本土化实用教育培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培训不同层次的护理和其他卫生服务人员,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基地,快速培养基层护理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表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接近2亿,空巢老人突破1亿,失能老人4000万,而现行医保报销政策“重住院,轻门诊”等弊端,制约着医养结合的实施与深化。张德明提出,我国应将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单位,并建立独立的报销体系,其医疗收费标准应低于同级医院标准,而护理费报销比例则宜高于同级医院水平。同时,对于患病老人的门诊费用,应给予适度报销。

在解决养老财政问题方面,王红阳建议,政府应把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列入社会发展计划,设立社区养老专项资金,逐步加大拨款资助力度,并确立逐年递增的财政投入机制。

农工党中央则建议,应加强信贷支持养老机构建设。一是国家民政、工商等部门调整现有养老机构准入办法,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速养老机构的市场化进程。二是银行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管理办法,开发专业的信贷产品。三是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加快政府公办养老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经营;出台民营养老机构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建立养老机构贷款风险基金,出台养老产业用地管理办法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