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广东省中医院获悉,中美科学家首次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技术合作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经腹针联合药物治疗后,与情绪和意志活动相关的脑网络发生显著变化,并与临床症状的改善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神经影像学:临床研究》上。
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与传统针刺疗法不同,该疗法是针对腹部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效果较好,但作用机制不明。
随着功能磁共振和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采集人脑活动数据已成为可能。在中韩合作课题基金的资助下,广东省中医院放射科主任刘波及妇科主任王小云与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精神系孔健副等合作,对1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腹部针刺治疗、18例对照组进行假针刺治疗,两组均辅以氟西汀药物治疗。持续治疗8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接受脑功能磁共振的静息态扫描,并采用国际通用的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症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的疗效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腹针治疗组患者大脑的杏仁核与扣带皮层、纹状体与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而这种功能连接的变化与患者蒙哥马利抑郁量表评分的降低显著相关。这表明,腹针刺激可以对参与情绪和精神活动的脑网络产生调节作用,这有利于进一步揭示腹针疗法的中枢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