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抽查:12批次肉制品不合格

昨日上午,罗湖区消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4年度罗湖区流通环节的熟肉制品、面制品、酱腌菜和非发酵性豆制品的专项抽样检验结果,经过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检测,结果四类食品中,熟肉制品以百分百的合格率高居榜首,而酱腌菜有4批次大肠菌群超标,最不卫生。

罗湖消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四类食品中出现食品添加剂、大肠菌群超标的现象,说明生产厂家存在不熟悉相关国家标准,对生产环境的保洁消毒环节没有严格管理。

12批次食品不合格熟肉制品合格率最高

据介绍,本次专项抽样工作于9月16日至9月19日开展,实际工作时间为3天,出动抽样车辆8车次、抽样人员18人次,在罗湖区走访了3家流通企业,共抽取罗湖区流通环节的熟肉制品、面制品、酱腌菜和非发酵性豆制品共计85批次,合格73批次,整体合格率为85.9%。本次抽检,共检测熟肉制品、面制品、酱腌菜和非发酵性豆制品1394个项次,不合格项次为14个。

记者了解到,在四种产品的抽检中,熟肉制品以100%的合格率高居榜首,酱腌菜合格率83.3%,非发酵型豆制品和面制品合格率80%垫底。

酱腌菜问题最多

在对四种饰品的抽检中,抽检非发酵性豆制品有2批次豆腐检出双乙酸钠[标准要求:不得检出;实测结果:1.54(g/kg)、1.58(g/kg)];面制品,有4批次面制品的苯甲酸及其钠盐[标准要求:不得检出;实测结果范围:0.016~0.42(g/kg)]和1批次面制品的山梨酸及其钾盐[标准要求:不得检出;实测结果:0.090(g/kg)]。

在发布会上,消委会工作人员对抽检结果做了解释,其中针对出现4次大肠菌群超标的酱腌菜,工作人员介绍,大肠菌群是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之一,由于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在一般条件下大肠菌群在外界的生存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也是一致的,故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大肠菌群值越大表示大肠菌群污染越严重,产品卫生质量越差。

如果大肠菌群值超出相关标准所规定的限量值,则说明食品存在卫生质量缺陷,提示该食品存在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

添加剂超标或因厂家不熟悉相关国家标准

发布会上,消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造成食品添加剂(双乙酸钠、乙酰磺胺酸钾、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防腐剂比例之和)超标的原因可能是食品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不熟悉相关国家标准,对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不熟悉不了解,未严格按照规定添加配料;此外也不排除有些经营者为了达到延长产品保质期、降低生产成本等目的,有意超量添加。

工作人员称,苯甲酸是用以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和营养价值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被用来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以延长食品保质期。苯甲酸可在人体内参与代谢后随尿液排出,不会在人体内积累,因此毒性低,合理使用防腐剂对人体健康无害。但若长期大量食用苯甲酸超标严重或食用同时含有多种防腐剂其含量超标的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

此外作为防霉剂主要原料的双乙酸钠,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15mg/kg体重。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一位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每日食用该产品1.46kg,才会超出安赛蜜的每日容许摄入量。酱腌菜在食物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小,一般每日摄入量很少,其对消费者健康造成的风险较低。作为防腐保鲜剂的山梨酸如果超标严重,且消费者长期服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肝脏的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