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强直患者来说,出行不仅是“到达目的地”,更要避免途中脊柱受力、姿势僵硬加重不适。选错交通工具或乘坐方式不当,可能让腰背疼痛加剧,甚至影响脊柱稳定性。其实只要根据自身情况选对工具、做好细节,就能在出行中保护脊柱,减少劳累。
短途出行:优先步行,做好“脊柱防护”
若目的地距离较近,步行是不错的选择——既能轻度活动脊柱,又能自主控制节奏。但步行时需注意保护脊柱:穿柔软且有支撑性的鞋子,避免硬底鞋让震动传导至脊柱;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别含胸驼背或低头看手机,防止颈椎、腰椎过度弯曲;遇到不平坦的路面(如石子路、台阶)时放慢脚步,避免突然颠簸让脊柱受力不均。若步行中感觉腰背发紧,可找就近的长椅短暂休息,休息时别瘫坐,尽量保持腰背直立,双手轻轻按摩腰背部肌肉,缓解僵硬后再继续。避免为了赶时间加快步伐或长时间连续行走,让脊柱始终处于“轻松受力”的状态。
公共交通:错峰+选座,减少脊柱负担
乘坐公交、地铁时,核心是“避开拥挤、选对座位”。尽量错峰出行,避开早晚高峰——拥挤的人群会迫使身体扭曲、站立不稳,脊柱需持续发力维持平衡,容易加重劳累。若无法错峰,上车后可选择靠近车门的位置,借助扶手稳定身体,避免频繁晃动导致脊柱受力波动。选座时优先考虑靠前的座位(公交)或有扶手的座位(地铁),这类座位空间相对宽敞,方便调整姿势;避免选中间过道的座位,起身或他人经过时需频繁侧身,易扭转脊柱。坐下后,可在腰部垫一个薄靠垫(若随身携带),支撑腰椎保持直立,别瘫坐或弯腰驼背;若需要长时间乘坐,每隔一段时间缓慢调整坐姿,比如轻轻转动腰部、伸展肩膀,避免脊柱长时间固定在同一姿势。下车前提前做好准备,缓慢起身——先双手撑住座椅两侧,借助力量撑起上半身,再双脚落地,避免突然弯腰或扭转身体,减少脊柱瞬间受力。
私家车:自驾/乘车,细节护好脊柱
自驾时,座椅调节是关键:将座椅靠背调整至能让脊柱保持自然直立的角度,别过度后仰或前倾;腰部若有空隙,垫一个贴合腰形的靠垫,让腰椎始终有支撑,避免悬空受力;方向盘高度与距离要合适,确保双手握方向盘时,手臂自然弯曲,肩膀不紧绷,减少上半身对脊柱的牵拉。行驶途中,避免急加速、急刹车,平稳驾驶能减少脊柱因惯性产生的冲击;若路程较长,可在服务区或安全区域停车休息,下车后缓慢活动脊柱——比如双手叉腰轻轻转动腰部、向后伸展身体,缓解久坐带来的僵硬。乘车时,优先选择后排两侧座位,避免中间座位的拥挤与不便。上下车时遵循“侧身入座”原则:先将身体侧对车门,双腿缓慢迈入车内,再转身调整坐姿,避免直接弯腰或扭转身体入座;坐下后同样可借助靠垫支撑腰部,保持脊柱直立,别因乘车就放松姿势。
打车出行:提前沟通,降低脊柱负担
打车(网约车、出租车)时,可提前与司机沟通细节:比如让司机尽量停在平坦且靠近人行道的位置,避免停在斜坡或马路牙边,减少上下车时脊柱的倾斜受力;若车身较高,可请司机协助打开车门,上车时用手扶住车门框借力,缓慢入座,避免攀爬式上车。车内若空间狭窄,调整座椅时别强行弯腰或挤压身体,可请司机帮忙调节前排座椅,腾出后排空间;乘坐时保持腰背直立,若座椅没有头枕,尽量别低头或靠在车窗上,防止颈椎受力不均。到达目的地后,先缓慢调整身体至侧身状态,再借助手臂力量支撑起身,避免匆忙下车导致脊柱扭伤。
强直患者出行,核心是“让脊柱少受力、少僵硬”。无论选哪种交通工具,都要优先考虑脊柱舒适度,做好姿势调整与细节防护。提前规划路线、预留充足时间,避免匆忙赶路带来的额外负担,才能让出行既顺利又轻松,减少对脊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