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下腰背痛很常见,久坐、劳累、受凉后都可能出现,多数人休息几天或贴贴膏药就能缓解,因此很少有人会把它和“大病”联系起来。但如果下腰背痛反复出现,且疼痛模式、缓解方式和普通疼痛不同,就需警惕——这可能不是简单的肌肉劳损,而是强直性脊柱炎的预警信号。
强直性脊柱炎引发的下腰背痛,和普通腰背不适有本质区别。普通下腰背痛多与肌肉、韧带损伤相关,比如长时间弯腰后的酸痛、久坐后的僵硬,通常休息后能快速缓解,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而强直性脊柱炎的下腰背痛,根源是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炎症,疼痛模式常“反着来”:休息时更明显,活动后才有所减轻。比如夜间睡觉时疼痛可能逐渐加重,甚至凌晨疼醒,需起身活动才能继续入睡;早上醒来腰背有明显僵硬感,要活动一段时间才缓解,这种“静息痛”与“晨僵”,是区分两者的关键。
更需注意的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下腰背痛不会一直局限在腰部,还可能逐渐向上蔓延。起初可能只是下腰部、臀部隐隐作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扩散到腰部、胸部甚至颈部,同时脊柱活动范围逐渐变小,比如弯腰时手够不到膝盖、转身需整个身体跟随转动,这些变化悄悄发生,很容易被忽视。部分患者还会伴随髋关节、膝关节疼痛,或眼睛发红、视力模糊(可能合并葡萄膜炎),甚至身体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出现这些情况时,更要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这类下腰背痛之所以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早期症状不典型,和普通腰背痛太像,很多人误以为是“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随便吃止痛药掩盖病情;另一方面,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年轻人,尤其是青年男性,他们常觉得身体好,疼痛时硬扛,等到疼痛加重影响生活才就医,此时病情可能已发展到一定阶段,脊柱或关节出现不可逆损伤。
当出现反复下腰背痛,尤其符合“静息痛、晨僵、活动后缓解”特点时,首先要放下“忍忍就好”的心态,及时到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而非只看骨科或康复科。医生会通过询问疼痛细节、发作频率、缓解方式,结合体格检查、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及炎症指标检测,判断是否为强直性脊柱炎。
等待就医时,也可通过一些方法缓解不适: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隔段时间起身活动腰背;睡觉时选硬度适中的床垫,别睡过软的床,减轻脊柱负担;注意腰背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疼痛;可尝试温和的腰背拉伸,但别盲目做“腰部按摩”或剧烈运动,以免刺激炎症。
还要纠正误区:不少人觉得“只有老年人会腰背痛”,年轻人不用在意。实际上,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高峰在青壮年,这个阶段工作生活压力大,更需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尽早识别隐患、及时确诊治疗,才能控制炎症发展,延缓脊柱变形,避免病情影响生活质量。
总之,反复下腰背痛不是小事,尤其疼痛模式、缓解方式特殊时,一定要警惕。别让“常见不适”掩盖“潜在疾病”,及时排查、科学应对,才能守护脊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