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一阵天旋地转,站都站不稳,眼前的东西好像在不停晃动,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这种眩晕的感觉,就像大脑突然“短路”,让人十分难受。而当这种眩晕持续出现,甚至反复发作时,很多人就开始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大问题。
在众多可能导致眩晕的病因中,颈椎病常常被人们忽视,却又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因素。很多人觉得颈椎病不就是脖子疼、肩膀酸嘛,怎么会和眩晕扯上关系呢?其实,颈椎作为人体的重要部位,它的健康状况与全身多个系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颈椎一旦出现问题,尤其是发生病变,就可能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症状,眩晕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椎动脉受压:持续性供血不足的“隐形推手”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导致持续眩晕的核心病因。当颈椎退变引发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关节错位时,椎动脉可能被直接压迫或刺激,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持续性减少。这种血流动力学改变会引发脑干、小脑等关键区域的缺血,患者常描述为“头脑昏沉如戴紧箍咒”,甚至出现站立不稳、视物模糊。研究显示,约30%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存在晨起眩晕加重的现象,这与夜间平卧时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导致椎动脉扭曲有关。
交感神经刺激:神经信号紊乱的“连锁反应”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通过神经反射弧引发眩晕。颈椎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压后,可能通过前庭神经核传导通路干扰平衡觉信号,导致持续性头晕伴恶心、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此类眩晕具有“波动性”特征,患者可能在长时间伏案后突然出现天旋地转感,休息后症状缓解,但次日重复同样动作时再次发作。郑州京科颈腰椎病医学研究中心的病例库显示,这类患者常伴随颈肩部肌肉僵硬,形成“肌肉痉挛-神经刺激-眩晕加重”的恶性循环。
颈椎稳定性下降:机械压迫与炎症的“双重打击”
颈椎失稳是引发持续眩晕的另一关键因素。当颈椎小关节紊乱、韧带松弛导致生理曲度改变时,椎动脉可能因颈椎异常活动而反复受压,同时局部炎症因子释放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痉挛。这种“机械压迫+炎症刺激”的双重作用,使得部分患者即使处于静息状态仍感头部昏沉,尤其在寒冷季节或情绪波动时症状加剧。
鉴别诊断:警惕“伪颈椎病眩晕”
需强调的是,持续眩晕并非颈椎病的“专属症状”。前庭系统病变、心血管疾病及代谢异常均可能表现为类似症状。例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会在特定头位改变时突发旋转性眩晕,而贫血患者则常伴面色苍白、乏力。郑州京科颈腰椎病医学研究中心建议,若眩晕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耳鸣、肢体无力,需通过颈椎MRI、椎动脉超声及前庭功能检查进行鉴别。
日常防护:构建颈椎健康的“防护网”
预防颈椎病相关眩晕,需从生活方式调整入手。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设备;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适度进行颈部米字操等舒缓运动,增强肌肉稳定性。寒冷季节注意颈部保暖,避免血管痉挛加重症状。
郑州京科颈腰椎病医学研究中心提醒,持续眩晕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科学认知疾病机制,结合个体化防护策略,方能有效降低眩晕发作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