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胃肠炎、小肠炎和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肠炎,属于高发的肠类疾病。
感染肠炎的患者身体会出现下面的一系列症状。
一、腹痛。这是肠炎的主要症状。患者在排便前常感觉腹痛,以胀痛为主,左下腹或左腰腹部。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在便后患者腹痛感明显减缓。
二、腹泻。腹痛过后患者开始腹泻,反复发作,持续不愈。患者因炎症刺激而导致,轻者一日3~5次,重者一日数十次,粪便呈黄色水样便,可有泡沫或少量黏液,糊状、带有脓血。
三、便秘。肠炎患者常常伴有便秘,粪便如羊屎状,甚至不吃泻药不能通便,四五天才排便一次。
四、便血。腹泻时患者伴有血便,轻者血液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以至休克。
五、消化不良。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厌食、上腹部饱胀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等。
六、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偶有急性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
一、消化系统表现
(一)腹泻系因炎症刺激使肠蠕动增加及肠腔内水、钠吸收障碍所致。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3-4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至30余次粪质多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粘液、脓血、病变累及直肠则有里急后重。
(二)腹痛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呈轻度至中度隐痛,少数绞痛,多局限左下腹及下腹部,亦可全腹痛。疼痛的性质常为痉挛性,有疼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常伴有腹胀。
(三)其他症状严重病例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
(四)体征轻型患者左下腹有轻压痛,部分病人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重型和暴发型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
二、全身表现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等表现。
三、肠外表现常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葡萄膜炎、口腔粘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之改变。
四、临床类型按本病起病缓急与病情轻重,一般可分三种类型。
(一)轻型临床多见。起病缓慢,症状轻微,除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粘液血便外,无全身症状,病变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二)重型较少见。急性起病,症状重,有全身症状及肠道外表现,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加重,累及全结肠,并发症也较多见。
(三)暴发型少见。起病急骤,无任何前驱症状,突然高热、恶心、呕吐、严重腹泻、腹痛、腹胀、可有大量便血,短期内陷于衰竭状态。腹部体征明显,若病变累及全结肠易发生中毒性巨结肠,可出现急性结肠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