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听人说“养胃护肠”,怎么样才可以养护肠胃呢?有这么一些小知识就可以。
避免过饥过饱
过饥:当腹部出现咕噜声时,说明腹中已经空虚,需要进食了,这就是医学上的“饥饿收缩”。若“饥饿收缩”超过半小时以上,仍未进食,反而会出现不觉饿的感觉,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饿过了头”,久之胃肠功能发生紊乱而产生疾病。
过饱:胃有一定的容量,如果吃的过饱,超过胃的容量,会使胃的收缩性减弱,会引起伤食、消化不良、胃扩张等疾病。理想的吃法应当是不让胃饿过头,也不让胃撑的过饱。
饮食应定时定量
胃肠运动具有规律性和节律性,按一定时间产生饥饿和进行消化,胃排空一次约需4—5小时,所以每餐间隔时间应在4—5小时之间,我国民众的一日三餐习惯是非常符合消化生理的。饮食应该定时定量,无时失量的胡吃海饮,容易导致或加重胃肠疾患。有些人因出差或工作忙时“废寝忘食”,长此以往,极易打乱消化规律,一旦犯病将得不偿失。
多食蔬菜少食荤腥、冷热适宜无偏食
荤腥食物中纤维含量较少,在胃肠道中运行缓慢,容易积存有害物质及引起便秘,蔬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并能刺激肠道增加蠕动,使排便通畅。所以多食蔬菜,少食荤腥对于预防便秘、肠道病变等有积极作用。胃肠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性,过食生冷或炙热之品,超过了胃肠的适应能力,就容易引发疾病。而偏食不仅造成某些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的缺乏,亦能引起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
饭后不宜立即睡卧或剧烈运动
饭后即卧,容易减缓肠道蠕动,延长消化过程。饭后稍加运动,可助食物下行,有利于消化,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但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因饭后是消化过程的高峰期,需大量血液供应胃肠道,如剧烈运动使血液供应分散到肢体、肌肉,影响正常消化功能。
应细嚼慢咽
咀嚼是消化食物的di一步,反复咀嚼能促使唾液分泌,咀嚼越细,越能增加食物与胃肠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营养的吸收。狼吞虎咽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且易引起胃肠病。
注意保暖
春季温差变化大,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肠胃不适或加重旧病。
医院提示:
肠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肠胃好了,身体才会更健康。建议大家从平时的生活饮食习惯着手,做好肠胃养护工作,远离肠胃疾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