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患儿的护理
脑性瘫痪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想放弃治疗的心理。积极有效地心理疏导可使其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耐心讲解脑瘫是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等适当的措施而达到康复目的,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小儿脑瘫患儿的护理措施。
脑瘫患儿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房间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晨间护理细心
2、注意对患儿的保暖,衣服应柔软舒适。餐具、奶具定期煮沸消毒。
3、营养合理: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食物应易消化,高营养。例:牛乳、豆浆、蛋花汤、冲藕粉、果汁、牛肉汤等。
4、防止患儿的异常姿势,并教患儿练习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动作。例如:翻身,爬行,用手持物,单膝跪立等。
脑瘫患儿给患儿的家长带去了很大的烦恼,提醒家长脑瘫儿除了积极的进行治疗之外,还应该关注小儿脑瘫患儿的饮食与营养。
大部分小儿脑瘫患儿伴随咀嚼障碍和吞咽障碍,由于口腔闭合能力差,经常流口水,使食物消化的步受到严重的影响。只能食入流质、半流质食物,影响一些营养物质的摄入。
小儿脑瘫患儿的营养需求特点:
1、能量消耗多,所需热量高。大多脑瘫患儿易出汗,每日丢失钠、钾、钙、氯较多。少活动,日光浴时间不足,易缺乏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经常上呼吸道感染,维生素A缺乏者也较多。
2、少食多餐,要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素,还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还应补充钙与维生素A和D,以防止骨质脱钙、疏松。
3、小儿脑瘫患儿的饮食特点应具备四大特点,“烂”、“细”、“鲜”、“软”。婴幼儿脑瘫的脑细胞发育离不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不能忽视小儿脑瘫患儿的饮食与营养,这样才能保证为小儿脑瘫患儿的恢复提供基本的保障。
早产儿脑瘫的早期表现
每个宝宝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宝宝的健康都是家里人的头号大事,但万一早产的宝宝患了脑瘫怎么办呢?究竟如何判断早产儿脑瘫呢?
脑瘫的早期表现:
1、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存在有脑瘫的高危因素。例如怀孕期的感染、风疹、严重的妊高症,出生时的窒息,早产,出生后的颅内出血,严重的黄疸等。
2、小儿出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经常出现呛奶、吐奶。
3、过分安静,哭声弱或多哭不易安抚,易受惊吓。
4、身体发软,主动运动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四个月以上,则可诊断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5、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增强的表现,在一个月时既可见到。还可见到异常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如持续四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6、反应迟钝或呼叫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
7、头围异常
8、不笑:如果两个月不能微笑、四个月不能出生笑,可考虑智力低下。
9、手握拳:如果四个月手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10、头不稳:如果四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身体扭转:3~4个月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有椎体外系损伤。
12、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
当您的小宝贝有这些表现时,做父母的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宝宝是不是有脑损伤的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或减少脑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