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熏洗
痔科洗剂组成:
鱼腥草100g明矾20g芒硝30g土茯苓30g冰片2g
操作方法:
洗剂250ml加开水至1000ml,先熏后洗
功能主治:
解毒除湿,消肿止痛
注意事项:
1、先熏后洗、坐浴,时间10-15分
2、过敏者忌用
二、中药煎剂保留灌肠
1、辨证选方
(1)湿热下注型: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2)肛门热毒型:方用内疏黄连汤加减。
(3)湿浊浸淫型:方用萆Z渗湿汤加减。
2、将中药方剂每付煎两次,浓煎成量约200ml,分早晚两次保留灌肠。
3、注意事项
(1)注意灌肠液温度,肛管插入轻柔。
(2)拔管后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
三、中药白降丹纱条换药
药物配置:0、3-0、5%白降丹纱条
方法:配置低浓度白降丹纱条纱布用于复杂性肛瘘术后换药,每日一次,先以0、5%纱条,一周后改0、3%纱条。
功能与主治:祛腐生肌,用于深部脓肿及复杂性肛瘘术后。
注意事项:对汞过敏者禁用。
四、敷药
敷药法是将芙黄膏敷布于患处治疗方法,使用时将药膏敷贴患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肛肠科的肛痈。
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其他用于敷药的药物:金黄膏、消炎止痛膏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4、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5、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处理。
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
五、腰俞穴注射
1、选用药物:
1%利多卡因20~30ml,若时间较长的手术,用0、25%~0、5%布比卡因10~15ml。
2、寻找骶裂孔:
找到左右骶角,两骶角之间的凹陷即骶裂孔。
3、操作步骤:
取侧卧位,扪清骶裂孔后作一标志,常规消毒,用装有7号针头的注射器抽吸药液,先在标志处注一皮丘,垂直浸润注射进针,当针尖有明显阻力时即达骶尾韧带,将针头呈约45度角朝脐的方向行进,当突然有一落空感时,即进入骶管,抽吸不见血液和脑嵴液,即将针孔朝向尾骨缓慢注入麻药总量的1/5,观察5分钟,病人无不良反应则将麻药全部缓慢推入,拔出针头,待20~25分钟左右,可用针尖刺激肛门,若不见收缩反应,表明麻醉成功。
4、注意事项:
对于骶骨裂孔畸形、变异、不规则等,应找准穴位,防止注于皮下。一般不超过30m。
六、艾灸
肛肠科艾炷灸主要用于术后尿储留。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达到利小便作用。
方法
治疗盘、艾炷、火柴、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选穴:三阴交、气海、关元,每穴5分钟,以病人舒适为度。
注意事项
1、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2、施灸后局部皮肤可出现微红灼热。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
七、挂线
中医肛肠科传统治疗方法,适用于肛瘘治疗,拓展于耻直肌肥厚的治疗。
操作:
麻醉后,探针自肛瘘外口轻柔探入,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带入橡皮筋,收紧后7号线结扎。
注意事项:
1、指导患者不要拖拉留在肛管外的橡皮筋,以免引起疼痛及断裂。
2、检查结扎橡皮筋(线)是否松弛,一般情况下8-11天脱落,如松弛紧线1次。
3、观察挂线的创口有无粘连,如皮肤过早粘连则应分开或纱布填充。
4、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以加速瘘管剖开。
八、耳穴埋籽
目的
肛肠科耳穴埋籽(肾、膀胧、内分泌)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痛证、尿储留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探针、棉签、0、5%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
4、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mm×7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
5、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
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天。
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
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耳廓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2、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即可。
九.结扎
痔疮的结扎是传统方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总结前人的经验,现把结扎法归纳为单纯结扎法、分段结扎法等。
1、单纯结扎法:适用于Ⅱ、Ⅲ期内痔。
结扎步骤: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麻醉生效后,消毒肛内及直肠下端。以肛门镜进行术前检查,设计周全结扎部位,组织钳将内痔从肛门内拉出,充分暴露结扎部分,用弯血管钳夹紧痔核基底部,在齿线区将皮肤粘膜交界处剪开一小口,用7号或10号线在止血钳下结扎,或用针带线从基底中心部位贯穿两次,做8字缝合结扎,用力拉紧结扎线,同时缓缓松开止血钳并退出。其他痔核同时结扎,术后,直肠内放洗必泰栓及油纱条,塔形纱布置肛门处,加压包扎即可。
2、分段结扎法:适合于环状混合痔和混合痔。
分段结扎步骤: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将环状痔分3~4个区域,好选在母痔区,作放射状扇形或棱形切口,向肛门方向剪开皮下至痔下,并逐次剪到内痔的基底部,并以7号线贯穿作8字缝合,从距离结扎线12、5px处,剪去已分离的多余组织,经查无活动性出血,将组织残端复位于肠内,以减轻术后肛门水肿和疼痛。其余同单纯结扎法。
注意事项:
首先,环状痔切口应选择在母痔对应部位剥离,肛管及肛门皮肤的连续损伤不能超过1/2。
其次,各个结扎点不能平齐,处于同一个高度,防止肛门因术后瘢痕挛缩。
十、塞药
塞药方法是痔治疗的常用方法色。用时把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药栓溶化后,药物作用于局部病灶起到治疗的作用,由于直扬局部给药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作用快,同时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直接进人大循环而不经过肝脏解毒。
常用栓剂
痔疮止痛栓、化痔栓、熊胆痔疮栓、马应龙痔疮栓、肛泰栓等
功用:清热消肿,止痛止血,收敛固脱。
适应证:对内痔有止血、止痛、收敛、消炎等作用,对全身症状和直肠炎也有治疗作用。
用法
于每日便后清洗肛门,用栓剂1枚纳入肛内
注意
药栓应在齿线以上位置,如偏下或在齿线区则有不适感或欲排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