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临床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四类。疾病类型与细菌感染、免疫异常、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治疗需结合抗感染、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由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病原体经尿道上行感染引发。典型症状包括高热、排尿灼痛、会阴部胀痛,肛门指检可触及肿大腺体。治疗需静脉注射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广谱抗生素,疗程2-4周。急性尿潴留患者需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脓肿形成时采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2、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致病菌长期定植引发反复尿路感染,病原体检测需进行四杯试验。治疗首选穿透前列腺包膜能力强的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阿奇霉素,持续用药4-6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可改善排尿功能,配合每周2次前列腺按摩,每次持续3-5分钟。生物反馈治疗能缓解盆底肌痉挛,每日训练15分钟。
3、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90%病例属此类型,发病与氧化应激损伤、神经内分泌失调相关。疼痛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可放射至腰骶部。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每次2000次脉冲。每日温水坐浴2次,水温控制在40-42℃,配合提肛运动每组20次。
4、无症状性前列腺炎
体检发现前列腺液白细胞异常升高但无自觉症状,常见于男性不育症患者。确诊需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每3个月复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建议每日饮用2000ml水稀释尿液,限制辣椒、酒精摄入。补充锌元素每日15mg,食用南瓜籽、牡蛎等富锌食物,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
前列腺炎分型诊断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急性细菌性类型需立即抗感染治疗,慢性类型侧重综合管理。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伴血尿、高热需及时泌尿科就诊,治疗期间保持规律性生活频率,避免长时间骑车压迫前列腺。定期复查尿常规及前列腺液检查可评估疗效,预防复发需建立排尿日记记录饮水和排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