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临床数据统计,我国截瘫患者群体已超百万,且每年新增病例以数万计。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超过90%的截瘫患者家庭曾因认知偏差陷入治疗误区,不仅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更错过黄金康复期,甚至导致病情加重。针对这一现状,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何栋源医生结合20余年临床经验,深度拆解截瘫治疗中易踩中的“陷阱”,为患者家庭敲响警钟。
误区一:“手术成功=治疗结束”,忽视术后康复的核心作用
“很多家属看到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就认为‘难关已过’,不再重视后续康复治疗,这是致命的错误。”何栋源医生强调,截瘫治疗是“手术+康复”的系统工程,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修复受损结构,而神经功能的恢复、肢体活动能力的重建,全依赖术后科学的康复训练。临床中曾遇到一位胸椎骨折截瘫患者,术后因未及时开展康复,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半年后再介入康复时,恢复难度较术后1个月内启动康复的患者增加3倍以上。何医生指出,术后72小时至3个月是康复黄金期,需结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多维度干预,才能极大化提升康复效果。
误区二:盲目依赖“偏方神药”,轻信“快速治好”虚假宣传
截瘫患者及家属往往因急于求成,容易被“祖传偏方”“进口神药”“3个月就能站起来”等虚假宣传吸引。何栋源医生透露,门诊中约60%的家庭曾尝试过非正规治疗手段,有人花数万元购买“能修复神经的保健品”,有人轻信无资质机构的“干细胞注射疗法”,结果不仅毫无效果,还可能因药物副作用损伤肝肾功能,或因不当治疗加重神经损伤。“神经修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目前医学上尚无任何手段能实现截瘫‘快速治好’。”何医生提醒,所有治疗方案都需基于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评估报告制定,切勿脱离正规医疗体系盲目尝试。
误区三:过度保护患者,忽视“主动康复”的重要性
“家属怕患者受伤,不让坐、不让站,甚至连吃饭、穿衣都全程代劳,这种过度保护反而会加速功能衰退。”何栋源医生在临床中发现,约40%的截瘫家庭存在“重护理、轻康复”的问题。他解释,截瘫患者即使下肢无法活动,也需通过上肢力量训练、核心肌群锻炼、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身体机能,若长期卧床不动,会引发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致死率甚至高于截瘫本身。“康复训练不是‘能做才做’,而是‘必须做’。”何医生建议,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患者应从被动训练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例如借助辅助器具完成转移、站立,通过手部训练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这不仅能改善身体状况,更能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多学科协同,为截瘫患者定制精准康复方案
针对截瘫治疗的复杂性,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组建了由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骨科、营养科、心理科组成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以何栋源医生为核心的专家团队,会根据患者的病因(如脊髓损伤、脑血管疾病、肿瘤压迫等)、损伤程度、身体基础状况,制定“手术干预+急性期康复+恢复期康复+长期随访”的全周期治疗方案。
医院配备了国内先进的康复设备,包括运动康复机器人、减重步态训练系统、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等,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同时开设压疮护理门诊、并发症管理门诊,实时监测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健康风险;心理科医生还会定期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缓解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截至目前,医院已帮助数百名截瘫患者实现生活自理,部分患者通过系统康复重新获得站立、行走能力,回归家庭与社会。
何栋源医生强调,截瘫治疗没有“捷径”,但选对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患者及家属应警惕上述误区,尽早到正规脑科医院或康复专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才能在科学干预下实现极佳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