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报告》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脑萎缩患病率已达15.7%,且每年以2.3%的速度递增,其中约40%患者会在确诊后5-10年内出现严重认知障碍或运动功能衰退。更严峻的是,由于脑萎缩早期症状隐匿、治疗周期长、神经修复难度大,许多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极佳干预时机,陷入“治不好、没方向”的困境。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何栋源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从病因、治疗误区、科学干预等方面,为脑萎缩患者及家属拨开迷雾。
现状:脑萎缩≠“老年痴呆”,认知误区延误治疗
提及脑萎缩,很多人会直接与“老年痴呆”划等号,认为这是衰老的必然结果,无需治疗。何栋源医生强调,这种认知是典型的误区。脑萎缩并非单一疾病,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主要类型),脑血管疾病、脑外伤、长期酗酒、营养不良等都可能引发脑萎缩,且患者群体已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30-50岁因脑血管问题导致脑萎缩的案例逐年增多。若早期将“记忆力下降、手脚迟缓”等症状归咎于“衰老”,会错过神经功能修复的黄金期,导致病情加速进展。
难点:神经细胞不可再生,传统治疗陷入“瓶颈”
脑萎缩治疗的核心难点在于——成年后人体神经细胞基本失去再生能力,一旦脑组织出现萎缩,传统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如改善睡眠、减轻焦虑),无法逆转脑实质损伤。何栋源医生指出,临床中很多患者长期依赖“营养神经”类药物,却忽视了“神经功能代偿”的重要性。例如,部分患者服药后仍出现行走不稳、语言不清等问题,就是因为没有通过科学干预激活大脑未受损区域的代偿功能,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关键:早筛查、早干预,个性化方案是核心
“脑萎缩难治,但并非不可治,关键在于‘早’和‘准’。”何栋源医生强调,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记忆力明显下降(如频繁忘记近期事件)、肢体协调性变差(如走路易摔跤)、语言表达不畅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头颅MRI、认知功能量表等专项检查,明确脑萎缩类型与程度。治疗方面,需摒弃“单一药物治疗”的思路,采用“多学科联合干预”模式:神经内科医生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危险因素),康复科医生制定运动与认知训练方案,心理科医生疏导患者焦虑情绪,通过多维度干预延缓脑萎缩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多学科协作,破解脑萎缩治疗难题
针对脑萎缩治疗的难点与痛点,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形成了特色诊疗体系。何栋源医生领衔的多学科团队,整合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影像科等优势资源,为患者提供“检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服务:通过先进的3.0T头颅MRI精准定位脑萎缩区域,结合认知功能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创新性采用“神经调控技术+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激活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者运动与认知能力;同时建立患者长期随访档案,定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干预效果的持续性。医院还开设脑健康科普门诊,为高危人群提供筛查与预防指导,助力更多人远离脑萎缩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