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神经科杂志》新数据显示,我国肌张力障碍患病率约为3.4/10万,患者总数超40万,其中约65%的患者因治疗不当陷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困境。有的患者因肢体不自主扭曲,无法正常持物、行走;有的患者因眼睑痉挛,频繁眨眼甚至无法睁眼;还有的患者因颈部扭转,长期处于疼痛与畸形状态。明明一直在治疗,为何病情始终不见好转?今天,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神经功能科专家何栋源医生,将揭露肌张力障碍治疗中易踩的“坑”,帮患者避开误区、找到正确康复路径。
误区一:“症状像‘抽筋’,忍忍就好”——误判疾病类型,错过早期干预时机
“临床上,约40%的患者开始会把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当成‘普通抽筋’或‘关节炎’,直到症状加重才就医,白白错过极佳治疗期。”何栋源医生强调,肌张力障碍并非简单的“肌肉痉挛”,而是一种因大脑基底节区功能异常,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的神经系统疾病,核心特征是“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肌肉扭曲、姿势异常”,且症状会随情绪、运动加重。例如,有的患者走路时脚部突然内翻,无法正常迈步;有的患者写字时手部不自主颤抖、扭曲,无法握笔。若早期不及时干预,病情会逐渐进展,可能导致肌肉挛缩、关节畸形,甚至丧失基本生活能力。何栋源医生提醒,若出现“反复肌肉僵硬、不自主姿势异常”,且持续超过2周,需立即到神经科就诊,通过肌电图、头颅MRI等检查明确诊断。
误区二:“只靠吃药就能根治,不用做其他治疗”——单一依赖药物,忽视综合干预
“很多患者认为‘只要按时吃止痛药、肌肉松弛剂,就能治好肌张力障碍’,这种认知完全偏离了疾病治疗的核心。”何栋源医生解释,药物治疗在肌张力障碍中主要起到“缓解症状、减轻疼痛”的作用,例如巴氯芬、苯海索等药物,能暂时放松痉挛肌肉,但无法修复大脑基底节区的功能异常,更不能阻止病情进展。若长期单一依赖药物,还可能出现副作用,如嗜睡、头晕、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药物耐药性,导致后续治疗效果越来越差。何栋源医生指出,科学的治疗模式应是“药物+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的综合干预——药物控制症状,物理治疗(如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改善肌肉功能,康复训练(如姿势矫正训练、运动协调性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运动能力,三者结合才能实现“症状控制+功能改善”的双重目标。
误区三:“手术风险大,坚决不做”——过度恐惧手术,错失有效治疗手段
在临床诊疗中,何栋源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听说手术要在脑子里做,太危险了,我宁愿疼也不做手术。”事实上,对于药物和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中重度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治疗是重要的“突破口”,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安全性已大幅提升。目前临床常用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手术”,通过在大脑特定核团植入电极,发放微弱电流调节神经功能,能有效改善肢体扭曲、疼痛等症状,且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足5%。例如,一名因颈部肌张力障碍导致“头歪向一侧”的患者,经DBS治疗后,颈部姿势恢复正常,疼痛完全缓解,重新回归工作。何栋源医生提醒,手术治疗需经专业医生全面评估,明确手术适应症(如药物无效、症状影响生活),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术,也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科学评估才是关键。
误区四:“治疗后症状缓解,就可以‘停药停训’”——忽视巩固治疗,导致病情复发
“约50%的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会自行停药、停止康复训练,结果3-6个月内病情再次复发,甚至比之前更严重。”何栋源医生无奈地表示,肌张力障碍具有“慢性、易复发”的特点,治疗分为“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和方案各不相同。急性期治疗(1-3个月)以“快速控制症状”为主,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缓解肌肉痉挛;巩固期(3-6个月)需维持原有治疗方案,并逐步增加康复训练强度,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维持期(6-12个月)则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康复频率,预防复发。例如,一名眼睑痉挛患者经治疗后,眨眼频率恢复正常,便自行停药,结果2个月后症状再次出现,且眨眼次数比之前更多,甚至出现眼睑闭合困难。何栋源医生强调,停药停训需经医生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减量方案,切勿“一刀切”式结束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
误区五:“病急乱投医,盲目尝试‘偏方’”——轻信非正规治疗,加重病情
“有的患者因长期受疾病困扰,开始轻信网上的‘偏方’,如‘针灸根治肌张力障碍’‘中药膏贴一贴就好’,结果不仅没效果,还延误了正规治疗时机。”何栋源医生指出,目前尚无任何“偏方”“保健品”能治好肌张力障碍,部分非正规治疗手段甚至可能加重病情,例如不当的针灸可能导致肌肉损伤,劣质中药膏贴可能引发皮肤感染。何栋源医生提醒,肌张力障碍的治疗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所有治疗方案都应基于临床研究证据,且在专业神经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轻信“无科学依据”的宣传,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肌张力障碍治疗的“精准化诊疗”优势,为患者筑牢康复防线
在肌张力障碍诊疗领域,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依托“神经功能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优势。一方面,以何栋源医生为核心的诊疗团队,拥有10余年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经验,擅长结合患者年龄、病情类型(如颈部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书写痉挛)、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例如针对轻度患者,采用“药物+康复训练”的保守治疗;针对中重度患者,评估后开展“DBS手术+术后康复”的系统化治疗,确保每个患者都能得到适合的干预方案。另一方面,医院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如3.0T头颅MRI、肌电图仪、脑深部电刺激术定位系统,能精准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设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区,配备康复师、物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更快恢复运动功能。此外,医院还建立了“长期随访体系”,定期跟踪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降低病情复发率,助力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