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脑萎缩患病率高达15%,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每年新增病例超过50万。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近80%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陷入误区,不仅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加速了认知功能的衰退。脑萎缩已成为困扰千万家庭的"隐形杀手",而科学治疗之路却迷雾重重。
误区一:误将脑萎缩等同于阿尔茨海默病
许多患者一旦确诊脑萎缩,就立即与阿尔茨海默病划上等号,陷入绝望情绪。何栋源医生指出,脑萎缩是一种影像学表现,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血管性、退行性、炎症性等。不同类型的脑萎缩治疗方案截然不同,盲目治疗只会延误极佳干预时机。
误区二:过度依赖营养神经药物
绝大多数患者长期服用各类"营养神经"药物,期待通过单一药物逆转萎缩。何栋源强调,脑萎缩的治疗需要综合干预,单纯依赖药物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某些药物滥用甚至可能加重肝肾负担,产生反效果。
误区三:忽视血管危险因素控制
约60%的脑萎缩与脑血管病变相关,但患者往往忽视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何栋源医生表示,控制血管危险因素是治疗血管性脑萎缩的关键,否则即使使用再昂贵的药物也难以阻止病情进展。
误区四:康复训练缺乏针对性
很多家庭认为"多动脑"就是康复,盲目进行填字游戏、数学计算等训练。何栋源指出,脑萎缩康复需要基于精准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针对不同脑区功能缺损采用不同的认知训练方法,泛泛而练效果甚微。
误区五:忽视情绪和睡眠问题
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会加速脑萎缩进展,但很少得到重视。何栋源医生临床观察发现,妥善处理情绪和睡眠问题的患者,病情进展速度明显慢于忽视这些问题的患者。
误区六:放弃治疗过早陷入绝望
由于脑萎缩传统治疗效果有限,很多患者和家庭过早放弃治疗。何栋源强调,虽然脑萎缩不可逆转,但通过科学干预完全可以延缓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新技术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学治疗新希望: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的特色诊疗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采用"多维度神经修复体系",集精准评估、神经调控、认知康复、血管管理于一体。何栋源医生团队率先引进脑神经网络功能评估技术,通过个性化神经调控方案联合靶向康复训练,有效延缓脑萎缩进展。医院特别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全程化健康管理服务,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实现带病高质量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