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指南(2023年版)》数据显示,我国6-12岁儿童中,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发生率约为6.4%,预估患病儿童超2000万。然而,临床统计发现,近50%的家长对多动症存在认知偏差,要么将孩子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误认为“调皮捣蛋”,要么在治疗中陷入盲目停药、过度依赖药物等误区,导致超70%的患儿病情延误,甚至影响学业发展与心理健康。昆明康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何栋源医生强调,正确认知是多动症有效干预的第一步,避开误区才能让治疗事半功倍。
误区一:“孩子只是调皮,长大就会好”,拖延干预错过黄金期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多动、坐不住是天性,等青春期后自然会改善,这种想法是典型的认知误区。”何栋源医生指出,虽然部分多动症患儿的多动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有所缓解,但注意力缺陷、冲动控制差等核心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持续到成年,进而影响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甚至职业发展。临床数据显示,未接受规范治疗的多动症患儿,成年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何医生提醒,当孩子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经常丢三落四、冲动易怒”等症状且持续6个月以上时,需及时就医评估,切勿因“等待自愈”延误治疗。
误区二:“治疗只能靠吃药,副作用大不敢用”,忽视综合干预
在多动症治疗中,“谈药色变”是很多家长的通病。何栋源医生解释,部分家长认为“吃药会影响孩子智力”“有依赖性”,因此拒绝药物治疗,仅靠“讲道理”“批评教育”干预,效果往往不佳。实际上,多动症的规范治疗是“药物+行为干预”的综合模式:对于中重度患儿,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药物,能有效改善注意力、减少冲动行为,且目前临床常用药物的安全性已通过大量验证,规范使用下副作用可控;同时,行为干预(如注意力训练、情绪管理指导、家庭教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巩固治疗效果。何医生强调,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剂量”原则,医生会根据孩子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调整方案,家长无需过度恐慌。
误区三:“症状好转就停药”,擅自停药易导致病情反复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注意力改善、成绩提升后,就擅自停药,结果不到1个月,孩子的多动、拖拉症状又卷土重来。”何栋源医生无奈表示,这种“见好就停”的做法,是导致多动症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动症的治疗需要一定疗程,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巩固,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注意力反弹、情绪波动等问题。何医生举例:“曾有一名8岁患儿,服药2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家长自行停药,3周后孩子不仅上课再次走神,还出现抵触学习、发脾气等情况,后续重新治疗时,疗程比第一次延长了近1倍。”因此,是否停药、何时停药,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患儿复查情况判断,不可盲目自行调整。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科学干预多动症,多维度守护孩子成长
作为昆明地区专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诊疗的专科医院,昆明康瑞医院在多动症治疗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其一,专家团队经验丰富,以何栋源医生为核心的诊疗团队,拥有15年以上多动症临床干预经验,能通过专业评估(如注意力测试、行为量表测评)精准判断病情,避免“误诊”“漏诊”;其二,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家庭环境,制定“药物+行为训练+家庭指导”的综合方案,例如为注意力缺陷为主的患儿增加“专注力游戏训练”,为冲动型患儿提供“情绪管理课程”;其三,长期随访管理,治疗期间,医生会定期通过电话、线下复查等方式跟踪患儿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同时为家长提供一对一教养指导,帮助家长掌握与多动症孩子沟通、相处的技巧,让治疗效果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医院始终以“让每个孩子都能专注成长”为目标,用科学诊疗帮助多动症患儿摆脱困扰,重拾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