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孩子频繁扭动身体,无法安静坐在座位上,甚至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座位;在家庭中,也有家长抱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粗心大意,难以完成简单的任务。这些看似调皮捣蛋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常见却常被误解的神经发育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全球儿童ADHD发病率约为7.2%,我国儿童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儿童正受其困扰。今天,我们邀请到昆明康瑞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任忠文主任,为大家揭开多动症的神秘面纱。
一、解码核心症状:多动症的“三重奏”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主要体现在注意力缺陷、多动行为和冲动表现三大维度,这些症状通常在儿童7岁前就有所显现,并可能持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
1.注意力缺陷:患者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容易被无关刺激干扰。比如在课堂上,他们可能频繁走神,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做作业时,常因粗心大意出现错误,甚至遗漏重要步骤。这并非是因为智力低下或缺乏兴趣,而是大脑神经调控出现了异常。
2.多动行为:患者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同龄人,无法安静地参与需要静坐的活动。在课堂上,他们可能不断扭动身体、踢桌子或与同学交头接耳;在公共场合,他们可能奔跑、攀爬或大声喧哗,难以遵守规则。
3.冲动表现:患者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缺乏深思熟虑。例如,在老师问题未讲完时就抢答,打断他人谈话;在排队时,因不耐烦而推搡他人;在游戏中,可能因一时冲动而违反规则。
二、探寻发病根源:基因、大脑与环境的交织
多动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是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研究显示,ADHD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ADHD患者,孩子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识别出多个与ADHD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
2.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ADHD患者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等区域的体积明显小于正常儿童,且局部血流灌注减少。
3.环境因素:围产期风险因素可能增加ADHD的发病风险,如孕期母亲暴露于烟草、酒精或毒品,早产、低出生体重和窒息等情况,也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此外,家庭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也可能对ADHD的发病产生影响。
三、精准诊断:多维度评估的“金标准”
ADHD的诊断需结合多维度信息,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1.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家长和老师关于孩子的行为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症状的出现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2.行为量表评估:常用的行为量表包括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教师评定量表(TRS)和儿童行为量表(CBCL)等,通过标准化问题评估孩子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表现。
3.神经心理学测试:通过连续操作测试(CP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等工具,评估孩子的注意力、执行功能和冲动控制能力。
4.医学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癫痫、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铅中毒等。
四、综合干预:多管齐下的“康复之路”
ADHD的治疗需采取综合干预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教育支持和家庭干预等。
1.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案。常用的药物包括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和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系统,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多动和冲动症状。
2.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行为管理训练是常用的心理行为治疗方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行为管理训练通过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等手段,塑造患者的良好行为。
3.教育支持:学校应为ADHD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学业和社交的成功。
4.家庭干预:家庭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五、长期管理:社会支持与自我成长的“双翼”
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支持。社会应建立包容性的环境,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学校应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家庭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患者自身也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通过参加兴趣小组、运动俱乐部等活动,培养专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学习时间管理和任务分解技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通过寻求专业帮助和支持,应对情绪和行为问题。
多动症并非孩子的“过错”,而是大脑神经发育异常的结果。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理解这一疾病,以包容的心态接纳这些孩子,就能为他们搭建通往未来的希望之桥。昆明康瑞医院精神心理科在任忠文主任的带领下,将继续为ADHD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助力他们实现学业、职业和社交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