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发病率已达到6.4%,全国约有2300万患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其中得到规范治疗的患儿比例不足三分之一。更值得关注的是,近90%的家庭在应对多动症治疗过程中,或多或少陷入过各种误区,不仅延误了极佳治疗时机,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需要科学认知和规范治疗,而非凭经验行事。
误区一:“孩子只是调皮,长大自然就好了”
这是多动症治疗中常见、也是危害极大的误区。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只是性格调皮,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改善。然而何栋源医生指出,多动症是一种大脑神经发育障碍,约7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50%甚至会延续到成年期。未经干预的多动症不仅不会“自愈”,还可能导致学习困难、社交障碍、低自尊等一系列次级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误区二:“药物治疗会伤害大脑,副作用太大”
对药物治疗的过度恐惧是另一个常见误区。不少家长谈“药”色变,担心药物会抑制孩子大脑发育、导致依赖性或副作用过大。事实上,目前多动症的一线药物经过数十年临床验证,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采用个体化剂量方案,定期监测评估,药物治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相反,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可能使孩子长期处于功能损害状态,这种损害远比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更为严重。
误区三:“只要成绩跟得上,就不需要治疗”
许多家长仅以学习成绩作为判断孩子是否需要治疗的标准,认为“成绩不错就不用干预”。何栋源医生强调,这是一种片面认知。多动症的影响远不止于学习领域,还涉及情绪调节、人际关系、执行功能等多个方面。有的孩子智力较高,短期内可能靠智商代偿学业要求,但他们在情绪控制、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方面可能面临巨大挑战。这些“隐形”困难往往被忽视,却对孩子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误区四:“治疗只是医生的事,家庭无需过多参与”
不少家庭将多动症治疗视为医疗机构的单方面责任,认为把孩子交给医生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家庭、学校、医疗团队多方协作。家庭环境调整、父母教养方式改变、日常行为管理策略的实施,都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学习行为管理技巧,创造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家庭环境,对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误区五:“治疗就是控制多动,症状减轻即可停药”
许多家长在孩子症状改善后便自行停药,认为治疗已经完成。何栋源医生解释,多动症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的综合干预。药物治疗只是多动症管理的一部分,还需要配合行为治疗、执行功能训练、学校支持等综合措施。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弹,前功尽弃。治疗方案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基于全面评估后逐步进行,而非凭主观感觉决定。
昆明康瑞医院多动症诊疗
昆明康瑞医院多动症专科由何栋源医生领衔,采用“医教家”三位一体综合治疗模式,集评估诊断、药物治疗、行为干预、执行功能训练、家长指导于一体。医院拥有完整的评估体系和个性化治疗方案,不仅关注症状控制,更注重孩子整体功能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团队坚持长期跟踪管理,为每个家庭提供持续支持,帮助孩子真正实现潜能发展,避免常见治疗误区,走出科学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