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吃饭时,我的手抖得厉害,勺子里的饭菜还没送到嘴边就洒了一半,喝汤更是难上加难……”回忆起过去的生活,58岁的张先生(化名)仍然心有余悸。
张先生是一名退休教师,10年前开始出现手部不自主抖动,起初只是轻微震颤,以为是疲劳所致,并未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症状逐渐加重,不仅写字歪歪扭扭,甚至连端杯子、拿筷子都变得困难。他曾辗转多家医院,被诊断为“特发性震颤”,尝试过各种药物和偏方,但效果都不理想。
直到半年前,张先生来到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内科,经过系统评估和个性化治疗,他的手抖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如今,他终于能稳稳地拿起筷子,享受一顿完整的饭菜。
求医之路:从误诊到正确治疗
1.早期误诊,走了弯路
张先生在某医院被怀疑是“帕金森病”,并服用相关药物,但症状并未缓解。后来,他又尝试了中医针灸、民间偏方,甚至花高价购买所谓的“特效药”,但手抖问题依然存在。
“那段时间真的很绝望,感觉自己像个‘废人’,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张先生回忆道。
2.精准诊断,找到病因
在朋友的推荐下,张先生来到昆明康瑞医院就诊。神经内科专家团队为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包括震颤分析、肌电图、神经系统评估等,确诊为特发性震颤(ET),而非帕金森病。
医生解释:“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震颤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异。张先生属于典型的动作性震颤,药物治疗效果通常较好,关键是要选对方案。”
科学治疗:从药物调整到康复训练
1.个性化药物治疗
根据张先生的情况,医生调整了用药方案,并密切监测药物反应。两周后,他的手抖症状明显减轻。
“吃药后,我的手竟然能稳稳地端起水杯了,那一刻真的想哭。”张先生激动地说。
2.结合康复训练,巩固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康复科医生还为张先生制定了手部稳定性训练计划,包括:
·握力练习(使用握力器增强肌肉控制)
·精细动作训练(如用筷子夹豆子、写字练习)
·物理疗法(低频电刺激辅助神经调节)
经过3个月的坚持,张先生的手部协调性显著提高,日常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重获新生:从“依赖他人”到“生活自理”
如今,张先生已经能够:✅稳稳地拿筷子吃饭,不再担心饭菜洒落✅流畅地写字,甚至可以重新练书法✅自信地社交,不再因手抖而回避聚餐
“现在我能自己吃饭、喝水,甚至能给孙子剥橘子,这种‘小事’对普通人来说很简单,但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幸福。”张先生感慨道。
专家提醒:特发性震颤可治,关键在科学应对
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内科王来科主任表示:
“特发性震颤虽然无法完全治疗,但通过精准诊断、合理用药、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显著改善症状,重获生活信心。如果出现手抖问题,建议尽早到专业医院就诊,避免误诊误治。”
结语:回归正常生活,未来更可期
张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特发性震颤并非“不治之症”,科学治疗可以让患者重获生活品质。如果你或家人也正被手抖困扰,不要放弃希望,正确的医疗干预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我终于能自己吃饭了!”——这不仅是张先生的心声,更是所有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