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萎缩这一名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与误解。不少人在体检后发现脑萎缩,便忧心忡忡,担心自己是否会因此患上痴呆,生活质量大幅下降。那么,脑萎缩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可怕吗?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调控中心主任何栋源教授,将为我们详细解读脑萎缩的相关知识。
一、脑萎缩的定义与误解
脑萎缩,顾名思义,是指脑组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体积缩小。这一变化在CT或MRI影像上表现为脑回缩小、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然而,很多人对脑萎缩存在误解,尤其是将其与痴呆症直接划等号。何栋源主任指出,脑萎缩并不等同于痴呆,它只是一种病理改变,而非独立的疾病。
脑萎缩不一定导致痴呆:虽然脑萎缩可能增加痴呆的风险,但并非所有脑萎缩患者都会出现痴呆症状。脑萎缩可以是生理性的,如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自然退化,这种情况下,脑萎缩对健康的影响较小,无需特殊治疗。而病理性脑萎缩则可能由外伤、肿瘤、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二、脑萎缩的分类与症状
脑萎缩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局灶性脑萎缩和弥漫性脑萎缩。
局灶性脑萎缩:多因局部脑组织病变引起,症状与受累部位神经功能有关,如性格改变、肢体活动不灵、言语障碍等。
弥漫性脑萎缩:以智能减退、反应迟钝、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常见于大脑皮层广泛受累的情况。
此外,小脑和脑干的萎缩则可能导致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语言迟缓等症状。
三、脑萎缩的成因
脑萎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
1.遗传因素:部分脑萎缩病例与家族遗传有关。
2.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酒精中毒等。
3.脑外伤:直接损伤神经组织,或引发癫痫持续发作、脑积水等并发症。
4.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病变、脑部感染性疾病(脑炎、脑膜炎)等。
5.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6.不良生活习惯:如睡眠不足、带病用脑、不愿动脑等。
四、脑萎缩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
积极防治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脑萎缩的常见病因,应定期监测并控制这些指标。
定期体检:老年人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保持社交活动:广交朋友,多参与聊天、讲故事等活动,保持大脑活跃。
多读书看报:了解社会新资讯,活跃大脑思维。
参加文体锻炼:如健步走、慢跑、打太极拳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大脑活力。
培养兴趣爱好:如摄影、书法、茶艺等,陶冶情操,锻炼脑功能。
治疗:
对于病理性脑萎缩,治疗的关键在于针对病因进行干预。何栋源主任强调,虽然目前无法逆转已萎缩的脑组织,但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有效控制和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
脑萎缩虽然听起来令人担忧,但并非不可防治。通过了解脑萎缩的相关知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昆明康瑞医院的何栋源主任及其团队,将始终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帮助大家守护大脑健康,享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