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剧烈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在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活动增多)与抑郁发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间循环,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及人际关系。医学界主张通过药物、心理治疗、物理疗法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手段进行干预。昆明康瑞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任忠文,凭借30余年临床经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助力他们走出情绪困境。
患者案例:从情绪失控到稳定生活的转变
28岁的李女士(化名)近两年反复出现情绪极端波动:时而兴奋难眠、言语增多、冲动消费;时而陷入抑郁,整日哭泣、回避社交。她曾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抗抑郁药效果不佳,甚至因情绪失控影响工作。后经人推荐,她找到昆明康瑞医院任忠文主任。
任主任通过详细问诊和心理评估,结合症状特点(如躁狂期睡眠需求减少、抑郁期持续两周以上),确诊李女士为双相情感障碍Ⅱ型(以抑郁发作为主,伴轻躁狂)。任主任为她制定了“药物+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的综合方案:
药物治疗:使用情绪稳定剂联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控制情绪波动;
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治疗(CBT)帮助李女士识别情绪触发点,修正“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生活方式干预:指导她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酒等可能诱发情绪波动的行为。
经过3个月的系统治疗,李女士的情绪逐渐稳定,抑郁发作频率显著降低,且能通过心理技巧应对压力。她感慨:“现在我终于能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专家解读: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要点
任忠文主任简介
任忠文,副主任医师,原解放军920医院(成都军区43总医院)神经内科、精神病科主任,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批中德合作“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专家组首席专家。他擅长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尤其在双相情感障碍的长期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1.早期识别:警惕“情绪过山车”
双相情感障碍常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导致治疗延误。任主任提醒,若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
躁狂/轻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易激惹、睡眠需求减少、冲动行为(如过度消费、性行为轻率);
抑郁发作: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或自杀念头;
混合发作:同一时段内同时出现躁狂与抑郁症状。
2.药物治疗:核心手段,需规范用药
任主任强调,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基础。常用药物包括:
情绪稳定剂:预防躁狂与抑郁复发;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控制急性症状;
抗抑郁药:仅在抑郁发作期联合情绪稳定剂使用。
患者疑问解答
“情绪稳定后能停药吗?”
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症状缓解后仍需巩固治疗至少1年,擅自停药易导致复发。任主任建议,减药或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
“药物副作用大吗?”
部分药物可能引起体重增加、代谢紊乱,但通过定期监测(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剂量调整,副作用大多可控。任主任强调:“治疗收益远大于潜在风险。”
3.心理治疗: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任主任团队常用的方法包括:
认知行为治疗(CBT):修正负面思维模式,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家庭焦点疗法:改善家庭沟通,减少误解与冲突;
人际与社会节律治疗:帮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稳定生物节律。
4.物理治疗与中医辅助
对于药物效果不佳或急性发作期患者,任主任团队会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通过低电流刺激大脑,快速缓解症状。此外,中医治疗(如针灸、中药汤剂)可作为辅助手段,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长期管理:患者、家庭与医疗团队的协作
双相情感障碍需长期管理,任主任提出以下建议: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情绪监测:记录每日情绪变化,识别早期波动信号;
家属支持:家属应学习疾病知识,避免责备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社会支持:利用社区资源、心理咨询热线,减少社会孤立感。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但通过科学诊疗与长期管理,患者完全可能回归正常生活。昆明康瑞医院任忠文主任团队以专业与耐心,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如果您或家人正遭受情绪困扰,可拨打医院热线或前往精神心理科门诊咨询,开启个性化康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