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不自主运动障碍表现当中,震颤是极常见的一种。大部分患者担心自己患上了帕金森病。实际上,震颤患者当中有一部分人其实是特发性震颤。那么,什么是特发性震颤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特发性震颤这一疾病。
案例分享:李先生的困扰与转机
58岁的李先生,近两年双手总是不受控制地抖动,尤其在拿筷子、写字时更为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起初,他以为是自己过于疲劳或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但随着症状逐渐加重,甚至连端水杯都变得困难,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家人的劝说下,李先生来到昆明康瑞医院就诊。接诊的是神经外科的陈鸿耀主任,陈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确诊李先生患上的不是帕金森病,而是特发性震颤。在陈主任的建议下,李先生接受了规范的治疗。通过精准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等先进手段,李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他的手抖症状大幅减轻,日常生活重新恢复了正常,曾经因手抖而备受煎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什么是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也称为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头部或声音的不自主、节律性抖动。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年轻人也可能患病。症状表现为以双上肢4-12Hz动作性震颤为特点,这种震颤在精细动作时更为明显,如写字、持筷等,可伴有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等。
典型表现有以下几点:
手部震颤:较为常见,尤其在拿杯子、写字、用筷子等精细动作时明显。
头部震颤:呈现点头或摇头样抖动。
声音震颤:说话时声音颤抖。
下肢或躯干震颤:相对少见,但可能影响行走。
其特点是震颤在动作时加重,静止时减轻,与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不同。情绪紧张、疲劳、饥饿、咖啡因摄入等因素会加重震颤。
特发性震颤的病因
特发性震颤的确切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指出,它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约30%-70%的患者有家族史,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功能下降,肌肉控制能力减弱,老年人更易发病。据统计,特发性震颤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9%,而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约为4.6%。
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重金属或农药等,以及精神压力、睡眠不足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特发性震颤与帕金森病的区别
特发性震颤与帕金森病虽都属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但在症状表现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抖动特点
帕金森病为静止性震颤,放松时手放桌上有震颤,可累及脚,单侧起病逐渐蔓延四肢。
特发性震颤为动作性震颤,放松时正常,精细动作时上肢或头部震颤明显,不累及下肢。
病程进展
特发性震颤是良性病变,年轻时发病,病情进展缓慢,病程长。
帕金森病进展较快,发病几年后症状加重,可能发展到晚期出现全身僵硬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肌张力障碍
特发性震颤患者肌张力正常。
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躯干等肌张力增高,导致各种活动困难。
运动迟缓
特发性震颤患者除抖动外活动正常。
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动作缓慢、笨拙,随意动作减少。
昆明康瑞医院的特色治疗
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在陈鸿耀主任的带领下,为特发性震颤患者提供精准、专业的治疗方案。陈主任作为我国脑立体定向技术开拓者之一,以及上海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原主任,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陈主任擅长精准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脑深部核团刺激术及神经刺激调控技术解决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顽固性神经系统病症,还善于用周围神经嵌压松解术治疗中风等引起的肌张力障碍。对于特发性震颤的治疗,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运用先进医疗技术,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患者日常管理建议
保持良好作息:规律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充分休息,有助于缓解震颤症状。
合理饮食: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族、钙、镁等营养食物,辅助神经系统正常运作。
心理调节:学会用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保持平和心态,减轻心理压力,避免负面情绪加重震颤。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协调性,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定期复诊:按医嘱定期回医院复诊,及时反馈治疗中的身体变化,方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持续性。
特发性震颤早期症状常因“动作性震颤”特点被忽视,但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若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典型震颤,或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务必及时就医排查。早期通过药物调整、生活方式干预或神经调控治疗,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状,避免病情恶化影响更多身体功能,同时减轻心理负担。昆明康瑞医院凭借科学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帮助患者维持较高生活质量,别让“手抖”成为生活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