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张阿姨(化名)饱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折磨半年,疼痛如刀割火燎,夜不能寐。某医院建议她接受“神经阻断手术”,声称能“一劳永逸”解决疼痛。然而术后,张阿姨的疼痛不仅未缓解,反而扩散至更大范围,甚至出现局部麻木、肌肉无力。转诊至昆明康瑞医院后,陈鸿耀医生评估发现:她的疼痛类型本就不适合手术,盲目干预导致神经进一步损伤!这个案例警示我们——手术并非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万能解药”,选错治疗方式可能适得其反!
哪些患者不适合手术?关键评估指标
陈鸿耀医生指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如神经阻滞、射频消融、脊髓电刺激等)并非人人适用,以下情况的患者需谨慎选择:①疼痛范围广泛,无明确单一神经支配区;②合并严重基础病(如糖尿病、凝血障碍、免疫缺陷);③疼痛性质为持续性灼烧感而非阵发性刺痛(提示中枢敏化);④高龄体弱,无法耐受麻醉或手术创伤;⑤心理状态不稳定,对手术期望值过高;⑥既往手术或介入治疗无效甚至加重者。这些患者若强行手术,可能面临疼痛加重、神经损伤甚至长期功能障碍的风险。
手术风险:神经损伤可能让疼痛“雪上加霜”
神经痛手术的核心原理是“阻断异常信号”,但人体神经网络复杂,稍有不慎可能破坏正常传导。陈鸿耀医生强调:“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麻醉性疼痛’——即手术区域麻木,但原有疼痛未消失,甚至因神经异常再生导致更顽固的异感痛。”此外,脊柱附近的手术(如脊髓电刺激植入)可能引发感染、脑脊液漏或电极移位,使治疗陷入“修修补补”的恶性循环。因此,术前必须通过详细体检、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评估,严格筛选适应症。
非手术患者如何治疗?多模式镇痛更安全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陈鸿耀医生推荐“阶梯式综合治疗”:①药物调控(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联合三环类抗抑郁药);②神经修复(甲钴胺、维生素B12);③微创介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④物理治疗(红外线、经皮电刺激);⑤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临床数据显示,80%以上的患者通过规范药物+康复治疗,疼痛可显著缓解,而手术仅适用于极少数顽固性病例。
家属误区:为何总有人迷信手术?
“做手术才能断根!”“吃药副作用大,不如一刀了之!”——陈鸿耀医生在门诊常听到这类误区。他分析,患者和家属往往因长期疼痛产生“绝望心理”,误将手术视为“仅剩的一根救命稻草”。然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本质是神经修复异常,手术无法改变病理基础,过度干预反而可能破坏代偿机制。医生需耐心科普,帮助患者建立“慢性病管理”思维,避免因焦虑做出错误决策。
昆明康瑞医院:精准评估,阶梯化治疗
昆明康瑞医院疼痛科在陈鸿耀医生带领下,依托“多学科联合门诊(MDT)”,通过动态疼痛评估(如定量感觉测试、红外热成像)区分“周围性痛”与“中枢性痛”,严格筛选手术适应症。对于非手术患者,医院提供“药物-微创-康复”三位一体方案,结合中医针灸、臭氧治疗等特色技术,极大限度降低药物依赖,提升生活质量。“不盲目开刀,但也不让患者忍痛”——这才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科学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