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周先生,原本是职场骨干,却在半年前一次脑外伤后出现颈部不自主扭转,肩膀也跟着高低不平,连正常走路姿势都变得怪异。家人以为是“落枕”或“姿势不良”,简单热敷处理后不见好转。随着病情加重,周先生连吃饭、写字都成了难题,工作被迫暂停。辗转多家医院后才确诊为脑外伤后遗症导致肌张力障碍,然而因前期忽视,错过了极佳治疗时机。昆明康瑞医院陈鸿耀医生指出,对肌张力障碍的错误认知,正让无数患者在痛苦中徘徊。
误区一:肌张力障碍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
很多人将肌张力障碍初期的肌肉不自主收缩、姿势异常,误认为是劳累、扭伤等小问题,选择硬扛。陈鸿耀医生强调,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因肌肉持续收缩导致扭曲、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病情若未得到及时控制,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不可逆损伤。例如,痉挛性斜颈患者若长期不治疗,颈部肌肉挛缩会导致颈椎变形,后期治疗难度倍增。
误区二:药物治疗能“一劳永逸”?
部分患者认为只要按时服药,肌张力障碍就能彻底治好。陈鸿耀医生解释,药物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多数药物只能控制病情发展,无法根治疾病。长期服用药物还可能出现副作用,如嗜睡、口干、恶心等。而且,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产生药物耐受性,药效逐渐减弱。因此,单一依靠药物治疗并非长久之计,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误区三:手术风险大,能不做就不做?
“手术要开颅,风险太大!”这是许多肌张力障碍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第一反应。陈鸿耀医生介绍,如今针对肌张力障碍的手术治疗已非常成熟,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通过植入电极,精准调控神经信号,能有效改善症状。手术创口小、安全性高,且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刺激参数。临床数据显示,接受DBS手术的患者,超70%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相比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规范的手术治疗是更优的选择。
误区四:康复训练“可有可无”?
一些患者觉得康复训练只是“辅助手段”,重视程度不足。陈鸿耀医生强调,康复训练在肌张力障碍治疗中至关重要。物理治疗可通过牵伸训练、肌力训练改善肌肉状态;作业治疗能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语言治疗则对因口面部肌张力障碍导致言语不清的患者大有裨益。康复训练与药物、手术治疗相互配合,能极大化提升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昆明康瑞医院:肌张力障碍患者的康复新选择
昆明康瑞医院在肌张力障碍治疗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医院由陈鸿耀医生领衔,组建了涵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采用MDT多学科联合会诊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在技术设备上,医院引进国际领先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3.0T核磁共振成像仪等,确保精准诊断和手术安全;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等先进手术,结合肉毒素注射、药物治疗、中医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实现“一站式”治疗。此外,医院康复中心配备专业康复师团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专属康复计划,并建立长期随访机制,为肌张力障碍患者的康复全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