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逐渐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认知障碍、睡眠紊乱、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由于目前尚无法治好,治疗目标聚焦于控制症状、延缓进展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特约技术顾问陈鸿耀主任指出,帕金森病的治疗需要药物、手术和康复的多学科协同,尤其在中晚期患者中,精准外科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治疗的三大支柱
1.药物治疗:早期干预的关键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基础手段,主要通过补充多巴胺或调节其代谢途径改善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然而,长期用药可能引发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等并发症,尤其对中轴症状(如平衡障碍、冻结步态)疗效有限。
2.手术治疗:突破药物瓶颈
当药物疗效减退或出现严重副作用时,手术治疗成为重要选择。昆明康瑞医院引进的脑深部核团刺激术(DBS)已成为国际主流术式。作为我国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开拓者,陈鸿耀主任强调,DBS通过植入电极调控异常神经环路,可显著改善震颤、强直和运动波动,尤其适合中晚期患者。
3.康复治疗:多维度功能重建
康复治疗贯穿帕金森病全程管理,涵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语言训练:
①物理治疗:通过平衡训练、步态调整和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改善运动功能。
②作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进食)及认知功能。
③语言训练:针对语言不清和吞咽困难进行专项干预。
患者案例:DBS手术如何重启“冻结”人生?
68岁的张女士(化名)确诊帕金森病8年,近3年出现严重运动波动和冻结步态,药物疗效逐渐下降,日常生活需家属全程照料。陈鸿耀主任团队采用脑深部核团刺激术(DBS),精准定位双侧亚丘脑核团,植入可调控电极。术后通过参数优化,张女士的震颤和强直症状显著改善,步态冻结频率减少80%。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张女士的运动功能评分提升45%,已能独立完成穿衣、行走等基本活动,家属反馈其情绪状态和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专家观点:精准外科技术的未来方向
陈鸿耀主任指出,脑立体定向技术的迭代升级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
精准调控:通过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实现毫米级误差的靶点定位。
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症状特点选择不同核团(如苍白球、丘脑底核)进行刺激。
联合治疗:DBS与药物、康复的协同作用可较大化改善患者功能状态。
昆明康瑞医院帕金森病诊疗特色
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陈鸿耀主任带领下,整合脑立体定向技术、神经调控和康复训练,打造帕金森病全程管理体系。团队还针对中风后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复杂病例开展周围神经嵌压松解术,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如果您或家人正面临帕金森病困扰,建议尽早就诊,抓住药物治疗“蜜月期”,并适时评估手术适应症。科学管理,让生命不再“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