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手部或头部的轻微颤抖可能被视为一种正常现象,然而,当这种颤抖逐渐加剧,开始干扰日常生活时,就需要引起重视了。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陈先生与特发性震颤抗争的故事,以及他在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经历。
陈先生的困扰:生活被颤抖所束缚
陈先生,今年68岁,10多年前,他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双手在拿东西或写字时会轻微颤抖。起初,他并未在意,认为这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颤抖的症状逐渐加重,不仅双手,连头部也开始不受控制地抖动。这使得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变得异常困难,比如喝水时,水杯会不自觉地洒出;吃饭时,筷子难以准确夹起食物;甚至写字这种他曾经的日常爱好,也变得几乎无法完成。陈先生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他逐渐变得不愿出门,害怕在公共场合因颤抖而受到异样的目光。
DBS手术:从“抖”到“稳”的转变
陈鸿耀主任接诊后,首先详细询问了陈先生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此前的治疗情况。随后,为陈先生安排了一系列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全面评估其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经过专业诊断,陈鸿耀主任确诊陈先生为特发性震颤,并认为其适合进行DBS手术治疗。陈鸿耀主任凭借其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40多年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为陈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的DBS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陈主任在立体定向仪的引导下,精准地将电极植入陈先生脑内与震颤相关的特定靶点。手术顺利完成后,陈先生进入术后恢复阶段。
术后4周,陈先生的脑起搏器开机调试。开机后,其双手及头部的震颤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抖动幅度大幅减小,几乎恢复至正常状态。陈先生可以自己拿起杯子喝水、用筷子夹菜吃饭,洗脸、穿衣等日常活动也能轻松完成,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什么是DBS手术
术前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神经心理评估,确保患者适合进行DBS手术。
电极植入:在立体定向仪的引导下,将电极植入脑内震颤相关的特定靶点,如丘脑底核(Vim核)。
刺激器植入:将刺激器植入胸部皮下,并与脑内电极相连。
术后调试:术后根据患者的症状逐步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较佳治疗效果。
DBS手术治疗的优势
DBS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脑内特定部位植入电极,发送电刺激以调节神经活动,从而减轻震颤。其主要优势包括:
1.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特发性震颤的症状,大幅减少震颤幅度,帮助患者恢复日常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可调节性:DBS装置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和病情变化进行调节,医生能够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逐步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较佳治疗效果,实现个性化治疗。
3.可逆性:与传统的毁损性手术不同,DBS手术具有可逆性。若患者在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或疗效不佳等情况,可以通过调整刺激参数来改善这些副作用,必要时还可以关闭刺激器,使患者恢复到术前状态,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性和灵活性保障。
4.安全性高:DBS手术相对安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患者能够以较小的风险获得有效的治疗,降低了患者因手术而面临的生命危险。
特发性震颤虽然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DBS手术等先进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像陈先生这样的患者,通过陈鸿耀主任的精心治疗,成功摆脱了震颤的困扰。如果您或您的身边有人正遭受特发性震颤的折磨,不要轻易放弃,不妨来昆明康瑞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