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有以下九种方法: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
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
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
④抱球姿势。
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
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
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
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
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
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
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
⑥胭绳肌牵张训练(见膝关节活动训练章节)。
⑦髂腰肌牵张训练。
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
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
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
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
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
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
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
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
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
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
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5、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取决于头部的位置,躯干肌负重能力,头躯干和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
①行坐位的保持训练。
②能独坐后进行前方、左右、后方平衡,重心转移、复原的感觉训练,可借助Bobath球、平衡板进行训练以增强训练难度。
6、爬行训练:
①四爬位的保持。
②四点、三点、两点支撑负重平衡训练。
③训练爬行。
7、跪位训练:
①扶物双膝跪训练。
②不扶物双膝跪。
③单腿跪训练。
8、立位及立位平衡训练:
坐位到立位;跪位到立位;单腿站立;下蹲起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
9、步行训练:
步行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重心转移能力以及主动屈髋屈膝及足背屈功能。独站完成后,可利用助行器、步行阶梯、平行杠练习行走,若有双下肢交叉可利用外展步行板进行训练。
婴儿脑瘫的诊断标准
小儿脑瘫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依靠临床诊断,诊断要点如下:,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存在。第二,在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第三,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例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和反射异常。第四,常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需除外。
脑瘫看什么科室
脑瘫的患者往往是由于存在先天遗传性的因素或者后天继发性因素,导致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的损伤,患者就会出现脑组织的发育异常。还有一些患者,如果存在脑出血,颅脑外伤,脑梗死等疾病,也容易使患者出现脑瘫,患者往往表现为智能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肢体感觉异常,存在特殊的姿势和步态等症状。比如患者如果在围生期的时候出现了病毒的感染,或者受到电离辐射,接触了特殊的化学制剂,这些患者就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如果怀疑患者存在脑瘫,这些患者可以到神经内科就诊。
产检能查出脑瘫吗
新生儿出生之后短时间内也没有办法进行判断是否出现脑瘫,需要在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判断疾病症状,查看有无出现生长或行为动作发育异常,是否落于同龄儿童,才能够判断是否有脑瘫。产前检查不能查出是否患有脑瘫,产前可以通过B超检查观判断胎儿有无出现内脏畸形、染色体异常或器官畸形等,脑瘫是一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引发的疾病,在妊娠期间没有办法通过产检判断出来。如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四肢活动无力、行走困难、智力发育异常等各种问题,考虑是出现脑瘫,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确诊疾病后再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