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如何治疗颈椎椎管内肿瘤?

安徽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肿瘤的优点与不足。方法52例运用半椎板入路,其中37例采用单纯半椎板入路,15例哑铃型肿瘤采用半椎板及小关节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肿瘤。随访其术后神经功能,肿瘤复发与脊柱畸形情况。结果51例肿瘤获全切,1例肿瘤仅行次全切除,没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术后随访10~60个月,平均48个月,1例肿瘤复发,1例失访。38例复查颈椎过伸过屈位平片,未见脊柱畸形,但有小关节破坏者颈椎活动度较大。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肿瘤对后部结构破坏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但有小关节破坏时,应长期随访其稳定性变化。术野暴露局限,仅限于偏于一侧生长的髓外肿瘤。关键词半椎板;颈椎;椎管内肿瘤脊髓肿瘤以髓外多见,以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等良性肿瘤居多。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手术切除的明显改善,术后脊柱的功能日益受到关注。切除肿瘤的同时,应尽量保护脊柱正常结构,维持其功能,这在活动度大的颈椎尤为重要。2002年6月~2009年2月,我们应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52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26例,女26例。年龄27~76岁,平均49.5岁。病程3~96月,平均43.2月。所有病例经MRI检查确诊颈椎椎管内单侧髓外硬膜下肿瘤或硬膜内外肿瘤,肿瘤大部分偏向椎管一侧、脊髓的侧面或侧背面,15例肿瘤向椎间孔或骑跨椎间孔生长,横径1~2cm,纵径1~6cm。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肢体无力31例,肢体麻木33例,胸部束带感11例,脊髓损害平面感觉障碍37例,根性疼痛38例,大小便障碍3例。无髓内或硬膜外肿瘤采用该手术方法。1.2手术方法手术前1天对病灶相对应的椎板进行术前定位。患者俯卧位,模拟手术时体位,在病变段对应的棘突上用曲别针或鱼肝油胶囊做定位标记,同时用甲紫在体表标记相应的病变椎体。拍摄正侧位颈椎X线片或MRI,通过标志物与骨性结构或肿瘤的相对位置来确定手术切口。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俯卧位,后正中入路,沿术前确定的切口切开皮肤,分离肿瘤侧的椎旁肌并牵开(本组左侧32例,右侧20例),用骨膜剥离器自内向外做骨膜下剥离,从棘突、椎板上剥离肌肉及骨膜,一般不超过关节突内侧缘,以免损伤小关节囊。15例累及椎间孔的肿瘤外侧暴露至关节突外侧缘,行椎间孔切开。显露出病变侧椎板后,根据肿瘤大小决定去除的椎板数(本组去除1个椎板者1例,去除2个椎板者39例,去除3个椎板者8例,去除4个椎板者4例),保留棘突及棘间韧带,内侧至棘突基底,外侧保留小关节突或切开部分椎间孔。经半椎板切除后的骨窗进行椎管内肿瘤的切除,从剪硬膜开始使用显微镜操作,尽量于肿瘤附近剪开硬膜,注意保护邻近的脊髓或神经根,先切开肿瘤包膜行肿瘤囊内切除,待减压后再分离肿瘤包膜与脊髓或神经根的粘连,逐块切除肿瘤及包膜。肿瘤供血动脉电凝切断,但注意避免损伤供应脊髓的较大的血管,止血,仔细缝合硬膜以防止脑脊液漏。窗口四周硬膜外腔隙用明胶海绵填塞,逐层缝合伤口。1.3术后随访以病人术前的症状为自身对照,在术后即刻,术后3月,对神经功能,肿瘤复发与脊柱活动度与弧度情况进行随访,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2、结果本组52例中51例达到肿瘤全切,1例肿瘤与周围结构界限不清仅行次全切除。手术时间1-2小时,平均1.5小时。术中出血50~200ml,平均100ml。总住院时间9~12天,平均10天。术后3天开始床上活动,术后5天开始下床活动。无小关节破坏者无一例需要颈托保护,小关节破坏者术后常规戴颈托保护1月,并锻炼颈部肌肉。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8例,脊膜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转移性肺小细胞癌1例。术后即刻均有自觉症状改善:38例根性疼痛均减轻或消失,11例胸部束带感均减轻,37例脊髓损害感觉障碍者中31例平面下降。术后3月时症状进一步改善:根性疼痛及胸部束带感均消失,31例肢体无力者肌力均有所恢复,33例肢体麻木感者中31例麻木感消失,37例脊髓损害感觉障碍者平面均下降,仅有轻度感觉障碍,3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有一定改善;复查MRI均未见肿瘤复发。1例转移性肺小细胞癌患者在术后1年失访,其余51例患者获得长期随访,随访10~90个月,平均48个月。在随访期内,3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在术后1年均恢复。1例神经鞘瘤术后36月发现复发,再次手术后随访48月未再复发。38例患者(27例单纯半椎板切除,11例半椎板切除合并小关节破坏)复查颈椎过伸过屈位平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颈椎畸形,按图1测量颈椎活动度,有小关节破坏者颈椎活动度(52.75±0.42°)较无小关节破坏者(52.17±0.25°)大。3讨论椎管内肿瘤以髓外肿瘤多见,常见为神经鞘瘤等良性肿瘤,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1]。手术切除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微创外科的进步,全切除率及功能改善率明显提高[1]。传统的椎板切除术需咬除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椎板等结构才能够充分显露肿瘤,但因为对脊柱后部结构破坏较大,影响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可引起脊柱畸形,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2]。如何保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日益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关注的焦点[3]。按“三柱”理论,脊柱后柱包含了后关节囊、黄韧带、脊椎的附件、关节突和棘上以及棘间韧带,这些结构对维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4]。后方张力带(项韧带、棘突、棘上及棘间韧带),小关节和(或)多节段椎板被手术切除可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5]。头部重心略偏于颈椎前方,重力有使颈椎前屈的作用,后方肌肉和韧带抵抗其作用。颈椎矢状面稳定由前方和后方结构的平衡来维持,颈椎后方的骨或韧带结构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引起承重轴的移位[6]。颈椎椎板切除术后使承重轴向腹侧移动到椎体的前部,使大部分重量由前部椎体和间盘承受;当负荷增加时,脊柱前柱倾向于被压缩变形,后柱则处于紧张状态;因为后方张力带已经减弱,其对抗改变颈椎排列的力量减小,这将引起颈椎前凸的消失,使其排列变直或变为后凸[7]。为维持脊柱的结构与功能完整,近年来对于椎管内肿瘤多采用微创和显微手术。我们在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时对部分病人采取半椎板入路。由于颈椎管较宽,颈椎管肿瘤多为神经鞘瘤等良性肿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采用半椎板入路治疗颈椎管肿瘤是可行的[8]。能显露良好,顺利完全地切除肿瘤,减少对脊柱后柱的损伤,术后脊柱的结构和功能得到大限度的保留,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9]。与传统术式相比,该方法创伤较小,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较少,恢复较快,可以早期下床活动并进行功能锻炼,缩短住院时间[1,10]。该方法保留了棘突、韧带、关节突等结构,可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脊柱畸形或不稳定的出现[3,10]。呈哑铃形生长的颈椎管肿瘤部位深在、显露困难,而且常常与椎动脉关系密切,给手术操作带来困难。半椎板入路对椎管外部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运用“扶正祛邪·抗癌消瘤”治疗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胆癌、宫颈癌、肾癌、鼻咽癌、恶性淋巴瘤、脑瘤等;尤其针对肿瘤康复治疗有精深造诣。针对每个患者病因、病情制定个性化专属诊疗方案,减轻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和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周期。在中晚期肿瘤治疗方面,以配伍精当、收放自由、存活率高而闻名业内,深受患者肯定。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