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代谢负荷为实现胰腺癌诊治带来新希望

安徽肿瘤医院

胰腺癌是全球范围内恶性程度高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过去二十年间,胰腺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手术技巧都有长足进步。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即使经过完整的手术切除,胰腺癌病人预后的改善仍然进展甚微。我们团队通过分析十余年来资料完整的1312例胰腺癌性切除病人,发现十年来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的使用并未显著提高病人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依靠单一性手术似乎根本无法改善胰腺癌病人生存。诚如美国肿瘤学BlakeCady博士所言“BiologyisKing;SelectionisQueen;TechnicalmaneuversarethePrinceandPrincess”。提示正是因为我们对于肿瘤生物学特性知之甚少,诊断治疗又固守在传统的解剖学基础之上,虽有诊治技术的长足进步,但实则难以“有效”地应用于胰腺癌个体化治疗中来。不难看出,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应用于胰腺癌患者诊疗中将无疑会极大推动精确的个体化诊治的发展。

刘亮教授课题组在过去的近10年里,不断尝试从如肿瘤标记物,传统影像学中找到能实现预后预测的方法,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如:(1)结合术后切除胰腺癌样本内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及微血管完整性(microvascularintensity)预测胰腺癌性手术。发现除了肿瘤内微血管的密集程度提供癌细胞更加丰富的血性转移渠道外,微血管结构的破坏也是增加胰腺癌转移的重要机制。(2)通过与复旦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统计系合作,历时两年时间,系统分析近5年274例性胰腺癌病人血清学资料及生物样本,同时与局部进展期(257例)和转移性(384例)的胰腺癌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一组颇具意义的“三阳性”指标:“CEA/CA125/CA19-9≥1000U/ml”预示胰腺癌手术病人难以从手术获益(Liuetal.,IntJCancer,2015),首次在术前客观地鉴定出一组“手术不获益”的胰腺癌病人亚群。(2)开展关于胰腺癌微环境的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成分及分布能明显预测胰腺癌手术(Wangetal.,AnnSurg,2015)。然而,通过不断探索,并同时结合国外新的研究报道,我们团队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传统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而胰腺癌作为一种异质性极高的肿瘤,相关的预后评价需要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以外拓展出新的领域。基于这个认识,刘亮教授课题组还寻找到一种联合肿瘤代谢检测技术PET/CT和血清CA19-9实现的术前预后预测的新方法,此研究也已被国际主流的杂志(Xuetal.,EurJNuclMedMolImaging,2014)全文收录。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肯定了我们以往对于“肿瘤代谢负荷”在胰腺癌术前评价中价值的推测。

“肿瘤代谢”这一概念早由发现“Warburg效应”的诺贝尔奖获得者OttoWarburg博士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在后来的几十年里,研究逐渐由肿瘤糖代谢扩展到脂质代谢,蛋白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领域,且不同种类代谢间存在相互转化,完成对于三羧酸循环(TCA)环路的回补过程,为肿瘤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支持。刘亮教授团队通过对近十余年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肿瘤代谢”的相关指标在多种实体肿瘤中都有预测甚至治疗价值。而“肿瘤代谢负荷”很可能成为胰腺肿瘤诊治过程中除TNM分期以外描述,评价的新方法,也被认为是决定肿瘤发生及进展的第4大核心机制。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运用“扶正祛邪·抗癌消瘤”治疗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胆癌、宫颈癌、肾癌、鼻咽癌、恶性淋巴瘤、脑瘤等;尤其针对肿瘤康复治疗有精深造诣。针对每个患者病因、病情制定个性化专属诊疗方案,减轻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和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周期。在中晚期肿瘤治疗方面,以配伍精当、收放自由、存活率高而闻名业内,深受患者肯定。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