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虽然都会引起皮肤紫癜,但它们的发病机制、原因及治疗方法截然不同,需要及时针对病因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血管炎为主要机制的疾病,常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毛细血管炎症,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血液渗出皮下形成紫癜。一般受到遗传因素、感染(如链球菌感染)或药物、食物过敏等外界因素刺激。典型症状包括腿部和下肢皮肤的对称性紫癜、腹痛、关节疼痛、血尿等。血小板功能和数量通常是正常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主要由于血小板数量下降引起的凝血障碍,多因为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其紫癜分布较为弥散,易于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原则是应对过敏原和对症管理,通常轻症无需特殊治疗,严重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prednisone或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持饮食清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需要强化血小板生成和减少破坏。可选择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球蛋白注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或抗体药物(如利妥昔单抗),严重时需考虑脾切除术。日常还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护皮肤避免损伤。
每一种紫癜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通过了解两者的差异,在发现长时间反复或不明原因的紫癜时,及时就诊是为重要的步骤。优质的医疗资源将帮助患者走出疑虑,积极应对问题,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