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一种由免疫反应引发的小血管炎性疾病,常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和肾脏损伤,早期明确诊断并针对症状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这种疾病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通常与遗传因素、感染、药物过敏和环境刺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遗传背景可能使某些人对外界刺激更加敏感,而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触发因素。感染生物体可能让免疫系统异常活跃,进而攻击血管壁,导致血管炎症。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和食物过敏也可能通过免疫机制诱发症状。临床表现通常为皮下出血点、红斑,分布于四肢尤其是下肢,不伴压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关节炎样症状如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胃肠道受损可表现为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严重时有消化道出血。肾脏受累可能发展为血尿或蛋白尿,需警惕肾炎的发生。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饮食调理以及必要的卧床休息。药物选择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与受累系统。对于轻症患者,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单独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能足够缓解症状。中重症患者可能需要激素治疗(如口服泼尼松);严重影响到肾脏的患者可能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以控制免疫系统攻击。高蛋白质低盐饮食可减轻肾脏负担,避免饮酒、海鲜、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是预防病情加重的重要方式。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细胞修复,适当的清淡饮食能够避免对消化道的二次刺激。卧床休息有助于减轻末梢血管压力,促进病灶愈合。
过敏性紫癜虽多为自限性疾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自行痊愈。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尿液颜色变化、剧烈腹痛等情况,应立即就医,以免耽误治疗。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规律作息,对于任何慢性疾病恢复都有重要意义。